正文 第38章 結語(1 / 2)

本書收尾之時,得知這樣一則消息:《紐約時報》印刷版停刊進入倒計時。

“我們最終將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停止《紐約時報》的印刷,日期待定。”

《紐約時報》主席和發行人蘇茲伯格在倫敦的這番表述,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每天早晨在上班前,從地鐵站花2美元買一份《紐約時報》已經成為許多美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美國知名科技博客網站Business Isider的創始人亨利·布洛吉特撰文分析認為,如果《紐約時報》停止印刷,網絡新聞業務的經濟模式將無法支持其傳統媒體的基礎構架。“除非《紐約時報》公司可以想出一個神奇的新的數字化利潤來源,否則它最終將不得不進行重組和精簡,或出售給一個資金雄厚的買家,讓他們出於對《紐約時報》的愛而寧願虧損經營。”《中國民航報》,2010年10月8日,第1版。

有著150多年曆史的《紐約時報》,目前發行量居全美國第三。這份具有世界影響的美國權威主流大報,其經營狀況麵臨的嚴峻形勢,代表了國外報業發展的困境。

在世界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中國報業的路怎麼走?不同於國外報業完全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走向,中國的特殊國情和特殊的報刊生態,決定了中國的報業要探索自己的獨特發展之路。中國多家報業集團正在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實踐不同的發展模式。

筆者研究《環球時報》,試圖尋找一家或幾家國外報紙與之對比,以期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但是除了某些局部的經驗和技術上可以學習之外,很難找到一家國外媒體與《環球時報》作較為全麵的比較,主要問題是缺乏可比性。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在中國社會環境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環球時報》,其前行的腳步適應了中國社會發展的節奏,滿足了中國民眾的需求。因此,它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謀求更大更好的發展。

《環球時報》自1993年創刊以來,從最初的《環球文萃》到今天的《環球時報》,從每周一期到2006年改為日報,從每期8版擴展到24版,從黑白報紙到彩色印刷,發行量由原來的幾萬份增加到200多萬份,廣告刊登額由幾十萬元到現在的2.7億元,品牌價值達到41.32億元……。17年的發展曆程中,一份曾經默默無聞的小報,飽經曆練卻矢誌不渝,成長為具有國內外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新聞主流報紙。

《環球時報》為什麼會成功?筆者歸納原因如下:

——人民日報社曆屆編委會給了環球時報寬鬆的環境。1994年環球時報注冊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在經營管理等方麵有相當大的自主權,獲得了自我發展的空間。

——《環球時報》抓住了每一個國內外重大新聞熱點。比如戴安娜之死、科索沃戰爭、中國使館被炸、台海危機、美國“9.11”事件、伊拉克戰爭、朝核問題、倫敦地鐵連環爆炸、日本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國際金融風暴等等,《環球時報》對這些熱點問題的及時報道和深入分析,吸引了不少讀者,也提升了報紙的發行量。

——《環球時報》的報道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氣派。追求文章內容準確、獨家、權威;立場堅定、觀點鮮明;文風清新、文體靈活;標題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版麵美觀大方、眉清目秀等等,這些體現中國高品質媒體的特色和氣派,得到了國內外讀者的認同和好評。

——環球時報組建了一個遍及全國強大的發行網絡。無論是周報還是改成日報以後的發行模式,都做到因時製宜、因地製宜,通過自己的發行站,把全國不斷擴大的分印點,發報商與郵局緊緊聯係在一起,保證了《環球時報》的印刷質量和投遞速度,使全國的讀者都能在出報日的早晨同步看到最新出版的《環球時報》。

——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和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前任人民日報社長王晨在“環球時報現象”研討會上說:“環球時報的領導班子是一個幹事業、謀發展,有使命感、責任感、成就感的集體,環球時報的隊伍是有理想、有朝氣、有創造力和戰鬥力的隊伍。”這樣的領導層和員工隊伍是環球時報發展的關鍵。

——企業文化體現了報紙的核心價值觀和“環球人精神”。企業文化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環球時報》的成功讓人們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大報辦的子報應如何辦好?黨報辦的子報應如何辦好?如何提高對外宣傳報道的水平?《環球時報》帶給中國報業許多有益的啟示:

——堅持黨性原則,促進導向性與可讀性的統一。在中國辦報紙,要想辦下去、辦得好,必須把握導向。黨報、大報如此,子報也不例外。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廣告作品等,都要維護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國際新聞報道為主的媒體,對複雜的國際局勢要有清醒的認識,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發出自己的聲音,避免成為西方媒體的“傳聲筒”。導向性並不意味著高高在上,嚴肅呆板,而是要增強讀者意識,滿足讀者需求,將豐富的內容和讀者可以接受的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報紙為廣大讀者喜聞樂見。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報紙的導向作用,也才能使市場化的報紙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