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媒體相比,報紙有利於讀者的反複閱讀和進一步思考,適合做深度報道,而且攜帶方便,適合人們在非辦公環境使用。同時由於截稿和印發限製具有一定的時間滯後性,在信息及時性要求上有些力不從心。《華爾街日報》通過報網一體解決了這個問題。報紙通過深度報道等體裁主要解決“某些新聞或帶來什麼”的觀點問題,網絡則通過其每天24小時不間隔傳播的時效優勢及時解決“最近發生了什麼”的事實問題。這樣,對讀者來說,隻要成為《華爾街日報》的報網用戶,就獲得了全天24小時的“報加網”全程信息服務。
《華爾街日報》報與網的內容關聯性不僅體現在雙方內容上的提示和補充,更有通過關鍵連接點的互動。“華爾街日報在線”的版麵設置、新聞設置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與《華爾街日報》的相似性,如結構上垂直為主、水平為輔的綜合版式、色彩上簡約的深藍色基調、網絡上頻道與報紙上各疊的對應等。另外,通過同一欄目的雙方設置,加強二者的互動,如“what’s News”專欄“What"s News”專欄是《華爾街日報》標誌性欄目,它位於頭版,集納了當日最重要新聞的摘要,是讀者注意力的第一個駐留點。“華爾街日報在線”也在主頁的相應位置開設了一個同名欄目,作為網站標誌,用戶打開網站第一眼就能看到。兩者兼設,外形相似、功能相同,讀者很容易把二者連為一體。還有“今日問題”專欄,通過在網絡上做調查,在報紙上設專欄公布調查結果,這樣就把讀者先吸引到網站上去給有關調查投票,促進了報網一體。
四、人才資源的儲備問題
《環球時報》的人才資源與發展要求相比,仍然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
(一)駐外記者不能“隨叫隨到”
《環球時報》駐外記者雖然遍布全球,但多數屬兼職,比較鬆散。總部編輯聯係駐外記者寫稿,由於種種原因,往往不能“隨叫隨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選題落實。由於短時期內難以加派駐外記者,也許可以嚐試在當地加大招募人才的力度。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說:“鳳凰衛視在台灣的幾十名記者都是當地的,沒有從總部派人過去。海外用的華人,大多是當地華人,往往會從留學生中招募。”鳳凰衛視在海外的影響力比較大,其本土化人才戰略,值得《環球時報》研究。
(二)缺乏英語以外其他語種的人才
《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以後,中國的聲音在英語世界得到進一步傳播。但英語世界不等於整個世界。用多語種全方位開展對外傳播,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題中之意。《環球時報》似應加強多語種人才儲備,利用國家人才引進、項目合作等政策,吸引更多出國人員、國外對華友好人士加入。
(三)缺乏既懂外宣又懂網絡的人才
《環球時報》之於國外讀者,目前影響力主要通過環球網這個平台來展示。需要適應國外讀者的閱讀習慣,增進實時互動。這些開創性的工作,需要大量既懂外宣又懂網絡的專業人才。解決好這個問題,與增強國際傳播力,息息相關。
(四)缺乏對外傳播領域的複合型管理人才
從中文版拓展到英文版再拓展到多語種版,從平麵媒體轉向“報網融合”,從“內宣”為主轉為“內外宣”並重,追求國際影響力,複合型管理人才的“短板”問題愈發顯得突出,亟待大力培養引進。
第三節對策建議
環球時報突破上述瓶頸,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大報邁進,是一個係統工程,有諸多問題需要研究解決。不揣冒昧,筆者建議采取以下對策:
一、必須更新觀念
實現新的目標,需要優化技術平台,重構編采流程,提升隊伍素質。同時,應當更加強調觀念更新,進而煥發新聞傳播力。
(一)直麵外宣工作現實
要清醒認識到,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外宣工作突出和平發展主題,正麵、理性、持久、溫和地向世界正確說明中國,向中國正確說明世界,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成就。同時;又要看到對外宣傳報道在不同時段、不同程度上多概念堆砌,少事實支撐;多最後結論,少過程展示;多嚴肅莊重,少生動活潑;有報道意識,缺整體策劃;有正麵典型,缺社會感動;有熱點引導,缺及時主動。
直麵外宣工作現實,應是環球時報人觀念更新的邏輯起點。往下得到的效果將是:繼續憑借現有的人力財力物力,收到更大更好的外宣實際效果。
(二)適應西方受眾重邏輯論證、崇尚求異的思維方式
從世界發展曆史看,全球五大文明係統,唯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沒被打斷過。這說明我們的傳統思維方式有其長處。但是,它多直觀而缺乏邏輯論證,崇尚求同。而鄙夷求異這種局限性使許多中國受眾的接受習慣是:希望媒體能給一個有一定結論性的報道,講清楚一件事情的原因、過程、結果,包括給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