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目標與對策(3)(2 / 2)

西方受眾的思維方式明顯打有重邏輯論證、崇尚求異的烙印。多數西方受眾的接受習慣是:你隻要把事實告訴我就行,至於結論怎麼下,由我自己決定。

過去,我們的外宣工作為什麼常常事倍功半?原因之一是:按照中國受眾的思維方式,向西方受眾做宣傳。所以,要走出誤區,積極、主動順應西方受眾的思維方式。換言之,環球時報人應琢磨如何在生活化的敘事中滲透中國立場、中國觀點?這樣琢磨的結果將是:繼續憑借現有的人力財力物力,收到更大更好的外宣實際效果。

(三)確立對外傳播主體多元化、內容和形式多樣化的觀念

人們觀察思考西方發達國家的對外傳播,會發現其成功點之一是: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內容和形式多樣化。這也構成了當今信息輿論戰的特點之一。換言之,環球時報人應確立的傳播觀念之一是:開發多種傳播渠道,訴求多個表現角度,這比所有信息從同一通道傳出更為可信,更易被西方受眾接受。可以預期的結果將是:繼續憑借現有的人力財力物力,收到更大更好的外宣實際效果。

二、扣住關鍵環節

如前所述,如何既全方位傳播國際新聞,又減少對外電的依賴?如何既強化本報立場、觀點,又淡化宣傳色彩?——均係《環球時報》突破瓶頸,向國際一流大報邁進之所需。在近期難以擴充專職駐外記者隊伍,又要保持現有版麵規模的情況下,增強報道原創性和提高傳播公信力,似應扣住以下環節:

(一)搶占製高點,籌建自己的國際問題研究機構

在國際傳播領域,《環球時報》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為背景,又以反映中國民意民聲為己任,顯然需要長期跟蹤並係統而深入地研究國際重大問題。建議依靠資深記者、編輯和國內外有關專家等資源,籌建環球時報國際問題研究所,係統觀察思考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重大問題、重大動向,以增加新聞宣傳的預見性、權威性。可以考慮借鑒達沃斯論壇的模式,設立“環球時報論壇”,定期約請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就國際熱點問題交流看法,以增加相關報道的原創性、唯一性。

(二)加強議題設置,在國際輿論場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西方傳播學界有一個很有名的觀點:新聞媒體在告訴讀者怎樣想這一點上大都不怎麼成功,但在告訴讀者想什麼上卻異常有效。通過連續不斷的報道,現代傳媒能迅速地告知公眾應該關注什麼樣的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尤其是外交方麵的議題,由於公眾對重大的國際事件或政治衝突缺乏直接的經驗,他們被迫依賴新聞媒介,在這種情況下,現代傳媒對這種非強製性的議題就具有更大的設置和說服力量。

《環球時報》在議題設置上不乏成功經驗。以有關美韓黃海軍演的報道為例:2010年6月8日頭版刊登《美航母欲進黃海軍演》,黃海軍演的話題被提了出來。接下來,美韓軍演的文章在頭版達到13篇,末版3篇,2版和3版加起來近20篇,深度報道版也有獨家策劃的《在橫須賀追蹤美航母》。《環球時報》通過駐外記者對美韓國防部、外交部的追問和尋找不同報道視角,美韓軍演話題得到持續升溫。中國外交部、軍方屢次公開反對美韓軍演、韓美官方的謹慎態度以及軍演計劃的一再調整、推遲,與中國社會輿論的反彈顯然有一定聯係。正如有關學者所言:“《環球時報》能夠把媒體議程、公眾議程和政府議程緊密結合在一起,十分難得。”

總體來說,《環球時報》在議題設置上還應該做得更好。要在涉華問題的國際輿論交鋒中,多多搶得先機,為中國的國家戰略和外交政策服務。深入報道並點評世界新聞,才能切實提高國際話語權。這也是報紙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三)一個宗旨,多種聲音

適應當今世界信息輿論戰的特點,《環球時報》要緊扣加強中國媒體國際傳播力這一宗旨,發出多種聲音。因此,《環球時報》傳遞世界評點中國的聲音,也要發出中國人自己的聲音。其“國際論壇”版現已成為發表不同聲音的平台。但是現有版麵無論從數量、稿源,還是內容方麵看,還不足以承載民間輿論的多種意見。可以適當擴充版麵或開設新欄目。比如,開辟類似“中國老百姓看中國外交”的版麵或欄目,讓關心國家大事的普通中國人發表一家之言;再如,設置“我在中國”之類的版麵或欄目,讓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外國人談對中國的看法、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等等。

《環球時報》的成功帶給我們多方麵的啟示,而這張報紙本身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也令人充滿期待。明確戰略目標,發揮既有優勢,挖掘自身潛力,在創新和探索中不斷增強特色、擴大影響,《環球時報》終將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大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