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目標與對策(2)(1 / 2)

第二節麵臨挑戰

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媒體,必須科學認識、準確把握中國和世界傳媒業發展的趨勢及特點,從實現戰略目標的高度出發,不斷尋找製約發展的瓶頸所在,采取措施,努力突破。

一、報紙的前景和信心問題

隨著互聯網迅猛發展,國內外都在議論:新媒體會顛覆一切傳統的閱讀方式,傳統媒體末日即將來臨;傳統媒體不向多媒體轉型,基本上沒有出路。圍繞這一切,國內報業領軍人物看法如何?

——傳統媒體會不會退出舞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競爭是閱讀方式的競爭,年青一代喜歡電子化閱讀,但也有很多年輕人喜歡看報,因為報紙也在不斷提升內容和品質。中國報紙起步比較晚,都市報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發展的。中國經濟在持續高速發展,況且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發展不平等,需求多樣化,即使有新媒體的衝擊和分割,20年內報業不會受到致命性影響。

——傳統媒體還有沒有比較優勢?需要科學認識傳統媒體的優勢和價值。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如果做不好內容,就沒有優勢,就無法立足。目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比較,傳統媒體最主要的優勢是曆史久、根基厚、網絡全、隊伍精、人脈廣、影響深,報道權威、客觀、準確、深入。在社會各個階層,都有為數眾多、忠實可靠的讀者群。

——傳統媒體能否與新媒體相融?媒體發展同經濟發展一樣,需要開放的條件和環境。新媒體促進了傳統媒體的“新生”,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則促進了整個傳媒業的繁榮發展。報網融合,就是利用新媒體,擴大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傳統媒體的優勢加上新媒體的互動,言論的兼容性、多元化,使傳統媒體逐漸變成一個公平的、社會輿論的彙集地。

——內容提供商能否獲得議價權?網絡版、報紙等都是介質,內容才是應該關注的。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現在主要是與運營商的利潤分成問題,報紙所得微薄。在網絡運營發達國家,內容提供商有議價權。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正好相反。隨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多媒體互動更規範,傳統媒體作為內容提供商,最終將獲得議價權。

傳統媒體將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獲得新生。無論新媒體如何發展,報紙作為內容提供商的角色,不會消失。

二、新聞報道的原創性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媒體在國際新聞報道領域以編譯、轉載國外媒體的報道為主,缺乏自采新聞的數量。不僅難以滿足受眾需求,有時甚至在不經意間淪為西方媒體的“傳聲筒”。如何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增強原創性,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值得深入研究。

(一)引用外電多了些

轉載和引用外電,國內外新聞媒體均有此做法。主要是出於兩種情況,一是增加新聞源,擴大信息量;二是某家媒體的報道內容和觀點引起關注,被二次傳播或多次傳播。毫無疑問,對於媒體(文摘類和編譯類媒體除外)而言,應該以自己采寫的報道作為主打。實際上,由於受到各方麵條件限製,直接轉載、編譯國外媒體的消息,成了我國一些媒體報道國際新聞的常用手段。

《環球時報》的新聞報道中不少是外電內容。有研究者對《環球時報》2009年10月至12月單數日期頭版文章中采用的外電數量(包括對相關新聞的報道和相關媒體的評論)和《環球時報》采訪數量(包括現場采訪和對專家的采訪)進行了統計比較,結果表明:外電的數量占據較大的篇幅,有四分之三強,記者自采的數量隻有近四分之一。因此,《環球時報》在刊登更多帶有原創色彩報道、突出本報觀點方麵,尚有較大努力空間。

(二)現場感有待加強

《環球時報》在涉華報道中,力求及時、直接采訪各相關方麵,拿到第一手材料,現場感強。這說明《環球時報》注重傳播與中國自身利益相關的內容,貼近國內讀者的需要。但是,在報道其他國家新聞時,讀者便很難在現場看到環球時報記者的身影,造成稿件現場感不強。這也說明,目前的狀態距離該報“用中國人的視角看世界”的辦報宗旨尚有距離。

(三)編寫模式需要創新

《環球時報》文稿編寫已形成一定之規,在選題、文章結構、版式等方麵都有章可循,經常閱讀這份報紙的讀者對此十分熟悉。然而文賢有言:文章“大體需有,定體則無”。在遵循基本規範要求的前提下,報紙的內容和形式也要不斷創新。比如,在選題上,既要注重涉華新聞,也要適當拓寬報道麵,關注發生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大事。在文章結構上,引用外電、記者現場采訪、專家評說等部分內容的比重,可按照具體稿件的不同靈活調整,特別是頭版文章,力爭增強故事性,使文章既有觀點和見解等“硬”的內容,也不乏情節和細節等“軟”的成分,吸引讀者閱讀。在版式上,每當發生重大新聞事件時,版麵布局要勇於打破常規,給人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比如,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強烈地震,《環球時報》4月21日的頭版沒有刊登報道,而是刊登了一篇社論——《遼闊中國今天降半旗》,配上超過以往規格的大幅圖片,版麵有很強的衝擊力。在《環球時報》的頭版上,這樣的嚐試還可以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