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觀點似應更加突出
《環球時報》在表達本報觀點方麵所作的努力有目共睹,如“國際論壇”版由一個版擴展為兩個版,每天一篇社評。相對而言,在其他版的文章中,代表本報聲音的比較缺乏。
我們既需要對各國媒體的報道、議論加以編輯選擇,進而體現出本報的意圖,讓讀者通過比照和分析去領會;又需要在涉及中國利益的大是大非麵前,特別是當各種說法莫衷一是、真偽難辨之時,發出本報自己的聲音,對讀者起引導作用,讓讀者對事件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
試舉一例,僅供商榷:2009年12月,中國關於處死英國毒販阿克毛的判決將維持原判在歐洲掀起軒然大波。《環球時報》2009年12月31日頭版的《英德媒體偏激辱罵中國》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文章介紹了英國《衛報》網站和《每日電訊報》以及《泰晤士報》,德國《世界報》和《圖片報》等的立場和犀利的觀點。《泰晤士報》呼籲政府重新考慮對華策略,質疑英國民眾從前對中國的信任。《衛報》表現出相反的態度,表示能夠理解中國政府處死英國毒販的判決,考慮到了中國要想健康地發展,就一定要除掉那些社會的蛀蟲。《環球時報》上述文章最後介紹了中國專家的觀點,認為中國要平靜地麵對國際紛爭。縱觀全文,對外媒的偏激辱罵,沒有做出維護中國合理權益的回應。其實代為表述本報觀點者,可以來自專家,也可以來自社會底層,重要的是,對反映本報立場和態度的聲音,要加以突出。
三、傳播體係的構建問題
環球時報“兩報一網”的傳播體係雖已建立,但剛剛起步,還比較薄弱,主要表現是:
(一)外文版品種單一
英文版的創辦,進一步提升了《環球時報》的國際影響力。但國際傳播,不能僅是英文傳播,應該是多語種同時傳播。目前,似可借助環球網平台,開發以網絡版為載體的多種外文版麵,版麵形式可以像《紐約時報》的網絡版(測試體驗版)那樣,充分移植報紙版麵所固有的視覺美感,讓讀者對報紙的慣性留戀得以延續。《紐約時報》網絡版的布局和一張報紙的平麵圖幾乎一樣,新聞全部以超級鏈接的形式體現,容量大大超過了紙質的報紙。
(二)報網融合度不高
雖然環球網已上線,但報網融合方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方麵似可向走在前麵的國外一流大報借鑒一些東西。
如有150多年曆史的英國《每日電訊報》在新媒體時代,為了生存,在網絡領域進行了新探索。現在《每日電訊報》網絡版每天更新50次,重大事件一俟發生即上滾動條,所載內容與報紙版麵有所不同,但讀者隨後可閱讀當天報紙。該報資深編輯、電子版的主管理查德認為,主報與電子版(網絡版)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鍵是要找到之間的平衡點,在維護、做大主打品牌的同時不斷發掘新的讀者群。
再如,2007年1月2日,《華爾街日報》進行改版,改版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加強與網絡平台的互動。如今的《華爾街日報》已經不僅僅再是一份單純的財經類報紙,而更像是一份與其網站緊密關聯、彼此嵌入的新型出版物。該報的報與網在時間上的承續、功能上的分化、內容上的關聯,都體現了其報網融合度:
《華爾街日報》的目標讀者閱讀報紙的時間一般在早晨,而且時間不會太長,日常的信息獲取基本借助於網絡。針對這一特點,改版後的《華爾街日報》在其早上的報紙服務中,不僅按照傳統習慣為讀者提供簡潔明快、深入細致的最新新聞和觀點,而且添加了不少類似導讀的指向標,這些指向標力圖把讀者帶到其網絡版上,在那裏,讀者可以及時讀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樣,就形成了早晨讀報紙,其他時間通過網絡及時獲取信息的有序時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