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曆史性變遷,世界多極化格局加速發展,中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日益成為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越是快速發展,越是需要一個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是中國媒體的責任。中央領導要求媒體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這是戰略思考,也是重大決策,中國媒體必須肩負起這一政治責任和曆史使命。研究環球時報未來的戰略目標和對策,有助於中國媒體從中汲取營養,麵對挑戰、戰而勝之。
第一節目標展望
從長遠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大報,應當成為《環球時報》今後的發展目標。這是《環球時報》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加強中國媒體國際傳播力的必然要求。
以報道國際新聞為特點、以“反映中國民意,發出中國民聲”為己任的《環球時報》,在國際傳播方麵已積累了豐富經驗,擁有眾多國內外讀者,在傳媒界享有良好聲譽。《環球時報》理應登高望遠,放眼未來,以現有的資源和平台為新的起點,大膽走向世界,參與國際傳媒競爭,努力把《環球時報》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大報。
《環球時報》誕生後,在人民日報社的精心“嗬護”下,經過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獨有的影響力。《環球時報》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一開始就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成長,在競爭中發展,贏得了讀者,贏得了市場,贏得了影響力。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大報,不能靠國家給一塊牌子、一個名分,也不能靠國家輸多少血,最可靠的是自身參與市場競爭的決心和能力。與初創期所不同的是,現在麵對的這場競爭,範圍更大,對手更強。“狹路相逢勇者勝”,隻有敢於亮劍,有所擔當,才能有所作為,有所成就,最終實現躋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大報之列的目標。
一、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戰略
在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一種意見、一個觀點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大範圍的傳播,其後果,不僅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命運,甚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慣用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為其國家利益服務。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廣泛利益的世界性大國。目前,中國媒體擁有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與中國的國際地位相比,很不匹配。
環視全球,各國利益呈多元發展態勢。不僅在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反華、排華思潮和勢力,中國的一些近鄰,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發展也有種種誤解和擔憂。在我們自己看來,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事務上一貫堅持正義、主持公道,而且代表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理應得到更多信任,但實際並非如此。
中國的發展,給許多國家帶來了實惠和機遇,也給一些國家帶來了衝擊和壓力。在西方一些媒體的報道中,中國的國家意圖和國家形象經常被歪曲甚至醜化,卻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和糾正,導致不少人對中國產生防範和排斥心理。
缺乏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給中國的發展帶來兩大挑戰:
一是影響國家形象。在國際政治領域,形象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可信度和影響力。為什麼中國反複強調和平發展,但總有一些人心存疑慮?一方麵,中國“塊頭”大,發展快,別國容易感受到壓力,甚至是恐懼。另一方麵,西方媒體源源不斷、經年累月地負麵報道中國,什麼“中國威脅論”、“中國推行新殖民主義”、“中國搶了別國的就業機會”、“中國碳排放量全球第一”、“中國在國際交往中隻考慮自己狹隘的國家利益”、“中國支持無賴國家”、“中國沒有道義”等等,對中國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久而久之,外國人特別是那些沒有到過中國的外國普通民眾,就會對中國產生偏見。如果中國長期被妖魔化,怎麼可能在各國人民心目中樹立起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二是損害國家利益。不僅是政治利益、外交利益,也包括重大經濟利益。比如金融領域,在西方信用評級機構、媒體和專家構成的強大國際傳播能力的作用下,中國的金融問題往往被誇大。西方媒體說,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不如處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邊緣的西班牙,這等於說,中國發行國債的成本要比西班牙高。當中國企業信用評級被低估時,企業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和發行股票時,價值就有可能被低估;而當發行債券融資時,則可能麵臨成本上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