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機遇麵前的主動出擊
首先,需求是最大動力。中國發展客觀上要求中國媒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在重大國際政治、經濟問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其次,中國的發展,使中國媒體有能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當中,世界一些大的媒體集團為了節約成本,在全球範圍內收縮,比如美聯社目前正在收縮,把全球策略調整為依托美國本土市場,而新華社卻在向世界擴展,積極推進戰略轉型,加強海外陣地建設,建設更多的分社,派出更多的記者。再次,從國際社會看,在中國崛起和全世界都關注中國發展的大背景下,受眾對中國的興趣在增加。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也非常樂於看到和聽到中國媒體發出不同於西方媒體的另外一種聲音。
在中央有關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媒體已經開始行動,提出了應對策略。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新華社的幾項係統工程,頗具代表性:
——發展全媒體業態,增強受眾覆蓋。簡單地說,要從傳統的通訊社轉變為現代媒體集團,要做到文字、圖片和音視頻“三位一體”。此外,全媒體業態還包括網絡、手機、屏媒,還有金融信息、數據庫搜索等等。新華社英文電視專線於2009年12月31日正式開通,被解讀為“用中國人的視角去看世界。”
——建設海外陣地,提升競爭能力。新華社在海外已經有7個總分社、120多個分社、數千名雇員,海外網絡已經初具規模。下個階段的思路和目標,就是使各個總分社完善功能、調整結構、創新體製、發展終端、拓展空間、擴大輻射,建設成為新華社的海外戰略基地。通過“陣地前移”,更直接、更有效、更及時地參與國際媒體競爭,增強新華社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堅持“內容為王”,提高新聞質量。當代國際傳媒競爭,還是“內容為王”的時代,說到底還是新聞采集力的競爭。目前,新華社正在著力提高新聞采集力,提高時效。建海外陣地,增加當地雇員,在世界各國首都、重要城市、戰亂和新聞熱點地區都擁有雇員或通訊員、報道員、線人等,目的就是在任何國際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新華社可以在第一時間發出獨家消息,發出帶有中國視角的獨到觀點,力求全方位滿足國際受眾對信息的需求。
《人民日報》自2009年7月1日起,由每天16版擴至20版(周六、周日仍為8個版)。其中,國際新聞版由原來的2個版增加為3個版。
《求是》雜誌英文版於2009年9月30日創刊,並向海內外公開發行。
中央電視台阿語頻道、俄語頻道及其視頻網站於2009年7月25日和9月10日,先後開播和開通。為進一步完善全球新聞采集網絡,有效、及時、準確掌握國際重大新聞信息,在未來三年,中央電視台將采取一係列措施,使駐外記者站總數從目前的19個增至56個,在全球形成6大中心記者站和50個區域記者站,特別是將加快中心記者站建設步伐。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進行重大調整。截至2009年5月底,在境外共有23個整頻率調頻或中波台,153家調頻/中波合作電台(其中119家調頻合作台,32家中波合作電台,2家窄帶播出電台)。落地節目每天累計播出總時數達754.5小時,除國際台北京本部製作的英語、法語、西語、俄語、德語等30種外語、漢語普通話和4種漢語方言節目外,在北歐還合作製作芬蘭、瑞典、丹麥語節目。國際台在海外調頻台的數量每年都穩步上升,在歐洲、中美洲、澳洲和南太平洋地區都有了節目落地。
以電視媒體和新媒體為主導,以中央級新聞媒體為核心的“中國現代國際傳播體係”雛形初現。
《環球時報》具有官方背景,但它與自己的母報《人民日報》等中央級媒體不同,在報道內容和形式等方麵與官辦媒體有著明顯區別,其發出的聲音也並非隻來自單一渠道。《環球時報》應當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和角色,通過廣泛的信息源,向國外讀者報道真實的中國,向國際社會轉達中國民眾主流的聲音。作為中國眾多對外傳播媒體中的一員,《環球時報》與其他媒體在具體運作中需要協作分工,形成凸現優勢、功能互補的傳播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