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目標與對策(1)(2 / 3)

西方媒體歪曲報道中國,政治上抹黑中國形象,降低中國的可信度,限製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最終製約中國的發展,損害中國的經濟利益和金融安全,甚至明目張膽地“掠奪”、轉移中國的國民財富。中國媒體因缺乏國際傳播能力,想說的話說不出來,或者說出來人家也聽不見,其結果隻能是“任人宰割”。

中國與世界的聯係越密切,越需要擁有強大的傳播能力,在一些重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能源、環保等問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在促進國家加快發展方麵發揮積極的作用。

中央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目前的國際環境,對中國媒體增強國際影響力、傳播力提出了明確要求。2008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隆重舉行中國電視事業誕生暨中央電視台建台50周年紀念會,胡錦濤總書記致信祝賀。他在賀信中提出“積極構建現代傳播體係,進一步提高國內國際傳播能力”。這是中央首次從現代傳播體係的高度,提出構建國內國際傳播能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在紀念中國電視事業誕生暨中央電視台建台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現代傳播體係要“由麵向國內為主向國內國際並重的轉變”。強調加快在現代傳播體係中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表明中國主流媒體特別是肩負國際問題傳播責任的媒體,需要麵臨一次重大的結構和功能的調整,需要接受一場重大的革命性挑戰。

二、努力改變國際輿論“西強我弱”格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盡管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家整體實力有所增強,但國際輿論“西強我弱”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改變。與西方相比,中國新聞傳播上仍存在“反差”、“落差”和“逆差”的情況。所謂“反差”,指中國改革開放、快速發展、與時俱進的真實麵貌,與西方媒體所曲解和妖魔化的中國“輿論形象”形成較大反差;所謂“落差”,指我們的新聞信息傳播能力不強,與我國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之間存在較大落差;所謂“逆差”,是指西方媒體對我進行的新聞信息強勢輸入,與我們的聲音難以傳播出去形成較大逆差。

不可否認,中國政府和媒體經過多年努力,在對外傳播方麵取得了諸多成就,但總體來說,傳播效果仍缺乏應有的國際認同,與我們期望目標還有相當距離。其中的原因除了一些境外媒體、組織和個人的偏見與敵意外,中國對外傳播本身在理念和運作技巧方麵確也存在一些問題:

——媒體的官方色彩濃厚,民間聲音不足。在國外媒體和受眾眼裏,中國媒體是官辦的,代表官方的立場和觀點,而中國媒體在對外報道中恰恰印證了這一看法,過多地傳達官方意見,少見民間輿論。即便有民間聲音或觀點,也是以附和、支持官方觀點的形式出現的。國外受眾由此形成這種印象:中國的媒體言論即是政府表態,缺乏基於媒體的客觀立場。盡管國外媒體也不能像他們自己所標榜的那樣完全做到客觀公正,但其巧妙的報道手法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迷惑受眾,贏得信任。

——對內宣傳的思維“框框”束縛對外報道。中國的新聞媒體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對內報道的原則,如注重先進典型報道,以我為主、以正麵宣傳為主等等,以此指導國內的新聞報道,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這些原則依然適用,需要探討的是如何深入領會其內涵,在報道中正確把握尺度,創新內容,創新手法。特別是在對外宣傳報道中,“內外有別”不應隻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在行動中。跳不出對內宣傳思維的束縛,“事事唯我”、“報喜不報憂”,勢必難以滿足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多元化的需求,其效果往往令人生疑,甚至引起反感、抵製。

——缺乏對境外受眾心理了解,傳播的針對性差。目前,中國在對外傳播中滿足於“說出去”,不重視研究是否能“聽進去”,由此表現出的簡單化和功利性,削弱了中國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為了能在國際舞台上對傳播對象產生相應的影響,需要深入研究國外受眾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信息接收心理和接受習慣。對全球範圍內的目標受眾,按照不同國家、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特征,作進一步細分,以受眾對信息的需求為出發點,增強對外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的改革。把“我們想說的”與“他們想知道的”結合在一起;把“中國故事”以“外國人聽得懂的方式”傳播出去,從而讓國際社會了解真實的中國,正確認識中國的進步、發展和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