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敬業愛崗,追求卓越
《環球時報》的記者和編輯具有強烈的敬業精神,環球人做任何事都力求做得更好。編輯要做“本領域最好的版麵”,廣告人要“成為一流團隊的骨幹”,發行人“爭當發行專家”,即使在文化、體育等活動中,也要爭當一流。在環球時報,無論是台前的還是幕後的,每做一件事,都懂得事先要下足工夫,並充分發揮個人與集體的智慧,實現自我超越,爭取把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現出來,貢獻給報紙,服務於讀者。
有一年,環球時報的籃球隊參加人民日報社組織的比賽,但由於疏於訓練,打兩場輸兩場,場麵比較難看。何崇元衝著隊員們說:“不打了,不打了,明年再來!”之後,籃球隊重整旗鼓,刻苦訓練,在第二年的比賽中,一路過關斬將,打入決賽並獲得亞軍,為報社爭了光,也使大家的精神為之一振。
敬業精神驅動了冒險精神。許多情況下,為了寫好一篇報道,完成一次采訪,即使風險很大,也敢於冒一下。有位記者回憶在阿富汗采訪塔利班頭目時說:“那次采訪需要的不僅是運氣,更需要智慧和勇氣”。他回憶當時情景:“我和搭檔當時需要迅速評估的危險包括:是否會在采訪途中遭綁架。采訪的時間是夜裏,而且所去的地點和被采訪對象一概不知。在阿富汗一個外國記者的‘通行價’是500萬美元,各種有組織的犯罪團夥視綁架外國記者為‘最佳選擇’,所以遭綁架的風險很大;是否會遭遇襲擊也不得不考慮——一到夜裏,喀布爾軍警們的神經出奇敏感,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毫不猶豫開槍射擊;是否會遭美軍‘集體消滅’,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采訪塔利班的一個要員,而他正是美軍緊盯的焦點。一旦發現後,美軍消滅這樣的目標決不手軟,不會顧及他的身邊是否還有其他的平民。”但他和搭檔還是完成了這次戰地采訪的任務。事後他認為:“戰地采訪就是需要冒點險,而這對於新聞報道來說,值!”《環球時報》內部資料。
(三)大牌氣質,追求獨家
《環球時報》采編人員中不乏“大牌記者”氣勢,他們從來不“怕”大人物,不是個人膽子有多大,而是平時他們就非常注意與高層機構和高端人士保持良好的溝通。一旦有事,就可以獲得這些機構和人士的理解和配合,寫出精彩的獨家報道。
圍繞南海主權歸屬問題,中國與周邊相關國家發生一些糾紛。為了詳細介紹糾紛的由來與發展,環球時報記者通過多年來與國家漁政部門建立的信任關係,獲得隨漁政船出海巡航的機會,寫出了《隨漁政船巡航東海敏感區》獨家報道,受到國內外讀者的高度關注。環球時報記者采寫的《美國17名高官來華補習“中國國情”》,在主辦方原計劃的新聞發布會兩天前發表,令其他同行佩服不已。《環球時報》的改革開放30年專刊,歐盟駐中國大使Serge Abou、英國駐華大使館政務參讚Peter Wilson、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David Dollar等,都應邀接受采訪,並表達了對《環球時報》的支持。
《環球時報》有個“高層訪談”欄目,訪談對象包括國際政治的核心決策者、影響當代世界文壇的名流、推動世界經濟發展進程的跨國企業領導者等等。這個欄目的推出,增強了《環球時報》的獨家性、權威性和可讀性,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各界翹楚的窗戶。
(四)腳踏實地,團結協作
環球人踐行“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何崇元說,做報紙要實幹,不肯腳踏實地,一切都是白搭。所謂實幹,首先要把眼前的事、分內的事做好。隨著報社事業發展,人員增多,要讓每一個人都動起來,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必須在整個報社形成一種非常務實的氣氛。在環球時報,“一個蘿卜一個坑”,人人都很忙碌。這種務實作風,尤其體現在管理層。環球時報員工說,報社領導好比優秀的將官,從不說“給我上”,而是說“跟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