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讀者至上的辦報理念
《環球時報》堅持讀者至上的辦報理念,具有強烈的讀者意識。《環球時報》前任總編輯何崇元曾說:“辦報紙首先是因為有讀者的需要,因為有讀者的需要我們才有動力。我們寫一篇文章首先想到讀者會不會看,我們的發行想到的是讀者能不能接收得到我們的報紙,我們做的廣告讀者會不會滿意。沒有讀者就沒有市場,也沒有報紙”。
光有理念是不夠的,必須落實到具體實踐中。環球時報與專業傳媒市場研究調查機構合作,對讀者群體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明確報紙的讀者定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主要讀者群體的需求,力求在報道的選材、文風、標題和版式上更加貼近讀者,以及時、大量、準確、多層次、多角度的報道滿足讀者的需要。
環球時報注重與讀者的溝通。總編輯、副總編輯都曾做客網站,與讀者在網上進行交流。報社建立了“每日反饋”製度,每天將各方麵對報紙的看法彙總成文,分發給負責同誌,張貼在走廊裏,使每個員工都能看到。報社經常舉行讀者、編者座談會,邀請專家和讀者為欄目、版麵“把脈”。在網上進行讀者調查,讓讀者來評判他們的工作。對於讀者的反饋意見,編輯們非常重視,把它當做鏡子,明確努力的方向。每一期報紙,都設置了《答讀者問》欄目,針對讀者關心的問題和產生的疑惑,及時答疑解惑。發行人員經常深入工廠、學校、機關、部隊和科研單位,及時發現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環球時報》創刊十周年之際,報社舉辦“與環球時報同行”有獎征文活動,讀者與報紙的不解之緣可見一斑,讀者對報紙的美好祝願如潮如湧。迎接《環球時報》出版第1000期,報社舉辦了尋找千期收藏者、國際知識有獎問答和評選讀者最喜愛的記者的活動,許多熱情的讀者打來電話表達了對《環球時報》的喜愛,有獎問答的很多信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祝環球時報越辦越好!”有六名讀者收集了整整1000期《環球時報》,更多的讀者收集了700期、800期或900期。在這些收藏背後,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包含一個家庭幾代人,對《環球時報》的殷切之情。在1500多封來信中,讀者不但評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記者,還如數家珍地列出記者的代表作品,並配上經典的評價。
環球時報的企業價值觀適應形勢、積極向上,為全體員工所接受。它明確了報社發展的正確方向,為員工提供了堅實的精神支柱,使員工把維護報社利益、促進報社發展看作自己的責任和有意義的事情,激勵著員工以高昂的士氣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奮鬥。
二、打造與時俱進的環球人精神
企業精神是企業員工普遍認可的共同行動指南。在它的指引和約束下,員工的行為由自發狀態走向自覺狀態,據此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上下同欲者勝”。這種整合陣容的效應,是企業精神維係管理理念和生產經營的紐帶。環球時報的企業精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麵:
(一)搶抓機遇,開拓進取
《環球時報》的誕生填補了中國國際新聞報業市場以自采新聞為主打報紙的空白。環球人一開始就敏銳、及時地抓住了很多重大新聞事件,並對這些事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精彩報道,迅速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在較短時間裏打開了局麵、占據了製高點,並一直保持著舍我其誰的強勁勢頭。這種態勢的取得,靠的就是在關鍵時候能夠抓住機遇,掌握主動。實踐說明,無論是跨越式發展的幾大步,還是日常辦報實踐中的各個環節,環球時報從不錯過任何可能取得成果的機遇。
前任總編輯何崇元要求員工敢闖、敢想、敢幹,敢創新。他說,工作中不斷碰到新情況,過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未必管用。《環球時報》創刊至今,不斷打破舊模式,開創新思路,始終根據市場的變化和讀者的需要,求新求變求特。環球時報有規矩,但不拘泥於既定規矩,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實際情況,提建議,出方案,開拓創新,進而克服了前進路上的障礙、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績。
有的記者出去采訪,由於進行得不順利,寫出的文章與期望相差很遠。總編輯胡錫進耐心地向他講述解決問題的幾種途徑,以彌補文章的缺陷。他說:“很多時候一篇稿子的成敗就在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隻要再多試一個人、多想一種辦法,原來走不通的路就一下子豁然開朗了。永遠不要輕言放棄,這關乎一個記者的責任心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