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商部(2 / 3)

“元直多慮了!”聽取了三人的意見之後,李健開始逐一解釋道:“雖然新的六部,比起之前的六曹要繁雜許多,但除了商部上下的官員皆為新設之外,實際上新增設的職位並不是很多,相信解決起來並不困難!至於戰亂之時,不宜實施如此大的變革,我的看法倒是和元直正好相反!”說到這裏,李健看了一眼徐庶不解的表情之後,繼續解釋道:“在太平年景進行變法,固然可以穩打穩紮,步步為營,但所遇到的阻力也會比現在大上許多!而在戰亂之時,行變法之策,由於戰事的需要,許多事情反倒可以快速解決!說句不好聽的,即便遇到最糟糕的局麵,也不會比現在差到那裏去。而且如今新法僅僅是在徐州一地實行,遇到什麼需要變更的地方,改動起來也方便。因此,此時進行變革,正是其時!”

雖然徐庶仍舊認為,此時進行變法有些太過冒險,但李健所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況且從李健之前的所作所為來看,也不是個聽不見勸柬之人。萬一新法在實行過程中有什麼紕漏,正如李健所言,改動起來也方便。因此便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李健的說辭!解決完徐庶的疑問,李健又把目光投向了陳宮和陳登二人!

和徐庶不同是,陳宮和陳登二人對新法中關於商部的反對,則要難以解決得多。畢竟李健在新的政治結構中特意添加商部,本就是有希望借此舉,打破輕商觀念的意思!因此對於反對者和反對的聲音,李健也早有準備。

“二位皆是我徐州重臣,如今徐州每年都會湧入大量的流民,徐州本地所產之糧可夠安置這些流民百姓所用?”李健雖然也是龐德公和司馬徽兩名大儒的親傳弟子,但由於自身的原因,論起引經據典,那自然不是眼前二陳的對手。因此在如何說服他們二人的問題上,李健早就決定絕對不和他們掉書袋子的原則。因此一張口,便是以實際問題來說服二人!

陳宮和陳登皆是天下少有的才智之士,對於李健為何問起這個問題自然是心中有數,但實際的情況又不允許他們二人信可開河,因此隻好老老實實的回答道:“徐州本地所產之糧,除去軍糧的儲備之外,僅僅隻夠徐州百姓食用!每年安置流民所需的糧食,以及其他物資,皆需商人們從台灣、交州等地購入!”

“恩!”對於陳登的回答,李健點了點頭,繼續問道:“元龍乃是咱們徐州的第一世家,我來問你,徐州眾豪強所需用的各種絲帛,器皿,香料等等,還有百姓們日常所需的各種物資都是從何而來?”

“皆是由商人們販運而來!”

“如今我徐州每年所收的稅金當中,農稅所占幾何?商稅又占幾何?”

“農稅大致占了六成,剩餘的皆是商稅。”自從李健入主徐州以後,番禺海商借著李健的東風,大舉登陸,在為徐州提供了大量急需的糧食之外,也為徐州帶來了大量的奢侈品。而這些奢侈品除去一部分被徐州當地的豪強所消化之外,更多則是以徐州為中心,大量的向中原輻射、傾銷!為此,徐州商稅所占到的比重,也因為日漸繁榮的商業活動而節節攀高!再加上李健對農業采取的低稅率,和大量的農業補貼(為此,李健將自己在日本的收益,轉讓到了徐州的財政手中,如今徐州的府庫之富裕,徐州自認第二,沒那個州敢認第一!),使得徐州農民手中的餘錢也越來越多。在這個基礎上,各種百姓所需的日常用品市場也越來越繁榮。因此短短幾年的時間,徐州的商稅比例,也越來越高,如今已經達到了接近四成的“恐怖”比例。(這個比例,在重農輕商的漢人看來確實相當恐怖了!)

“元龍,你是徐州的典農校尉,主管的便是屯田一事,如今徐州可以用於屯田的土地還能安置多少流民?按照今天的情況,明年開春之後,青黃不接之時,還會有多少流民湧入徐州?”

聽到這個問題,盡管如今已經是隆冬季節,但額頭上仍舊忍不住的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過了片刻,穩了穩了心神之後,才回答道:“大致還可安置七萬到九萬的流民,最多也不會超過十萬!可按照今年春天的情況來看,光是開春之後,便會有不下十萬的流民湧入徐州和青州,如果把全年的人數都算上的話,恐怕會有不下三十萬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