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攝食中樞的功能異常
在人類下丘腦中存在著兩對與攝食行為有關的神經核。一對為腹內側核,又稱飽中樞;另一對為腹外側核(LHA),又稱饑中樞。飽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拒食,破壞時則食欲大增;中樞興奮時食欲旺盛,破壞時則畏食拒食。二者相互調節,相互製約,在生理條件下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使食欲調節處於正常範圍,維持正常體重。當刺激後者或破壞前者則產生食欲亢進,進食量增多,導致肥胖。
二、判定方法
肥胖的標準是人為製定的,用來衡量肥胖的標準很多,體內脂肪含量的測定是診斷肥胖的確切方法。按體內脂肪的百分率計算,如果男性>25%,女性>30%,可診斷為肥胖。臨床上常用的判斷肥胖的方法有:
1.水下稱重法即密度測量法,是測量體脂的“金標準”。
2.體重指數除了對肌肉發達的人、水腫的人及老人或兒童以外,對所有人群都可應用。優點:簡便、實用,根據它推測的脂肪百分量與用“金標準”水下稱重法所測得的結果有較好的相關性;缺點是不能反映局部體脂的分布特征。
3.計算機斷層法根據掃描層麵或節段脂肪組織麵積及體積來估測總體脂和局部體脂。一般均取水平掃描,計算腹腔內髒脂肪和腹部皮下脂肪的麵積之比,診斷為中心型肥胖;診斷為皮下型肥胖。優點是快速、精確、誤差小,利於局部體脂的估測;缺點是價格昂貴,有X線輻射,不能作為常規的檢查手段。
4.腰圍、腰臀臨床研究已經證實中心性、內髒型肥胖對人類健康具有更大的危險性。腹部肥胖常用腰臀比測量,男性WHR>0.95,女性>0.85為中心型肥胖。已證實WHR與CT測得的腹腔內脂肪麵積相關,是表示腹部脂肪積聚的良好指標。
最近WH0認為,與WHR相比,腰圍更能反映腹部肥胖,1998年WH0建議歐洲人群男性和女性腹部肥胖標準分別為94cm和80cm;亞洲人群以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作為臨界值。以腰圍評估肥胖非常重要,即使體重沒變,腰圍的降低也可以顯著降低相關疾病的危險性。
WH0推薦的測量腰圍和臀圍的方法。
腰圍:受試者取站立位,雙足分開25~30cm以使體重均勻分布,在肋骨最下緣和髂骨上緣之間的中心水平,於平穩呼吸時測量。臀圍:在臀部(骨盆)最突出部測量周徑。
5.理想體重很多國家通過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實地測量,計算出不同性別、不同能量及不同身高的理想體重表,我國目前尚無這種理想體重表。
6.其他測量脂肪含量的指標體鉀測定法、同位素稀釋法、雙能X線吸收法、磁共振顯像法、中子激活法及紅外線感應法等。因操作複雜或價格昂貴,這些方法僅適用於科研。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肥胖患者前來就診,應詳細采集病史,仔細進行體格檢查,並進行必要的化驗檢查,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肥胖,則可診斷為單純性肥胖。
1.病史詢問①肥胖開始的年齡:自幼肥胖、產後肥胖或絕經後肥胖等;②肥胖發展的速度;③飲食及體力活動情況;④婦女的月經史;⑤家族史等。
2.體格檢查常規檢查項目:體重、體重指數、腰圍、腰臀比;血壓、肌肉關節等。並注意有關內分泌疾病的體征。
3.實驗室檢查①生化檢查:血脂、血糖、肝功能等;②性激素測定,甲狀腺功能、腎上腺皮質功能測定;③肝膽B超、心電圖、心髒超聲檢查等。
4.繼發性肥胖是以某種疾病為原發病的症狀性肥胖。此類肥胖僅占肥胖患者的5%以下,但應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否則不可能達到減肥的目的。繼發性肥胖常見的原因有:下丘腦性肥胖、垂體性肥胖、甲狀腺功能低下、高胰島素性肥胖、性腺功能低下、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在繼發性肥胖中,甲狀腺功能低下多見,兒童以顱咽管瘤所致的下丘腦性肥胖占首位。
(1)皮質醇增多症:這是最主要的伴肥胖的內分泌疾病。主要表現是腹型肥胖,脂肪主要集中在軀幹部位,四肢的脂肪相對較少,滿月臉、水牛背、鎖骨上脂肪墊,皮膚紫紋,多毛等等;嚴重的還會有胰島素抵抗、高血壓和骨質疏鬆。這種病大多數由腺垂體或腎上腺的腫瘤引起,多數可以通過手術治愈。
(2)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的生理功能是調節機體熱能代謝。甲狀腺功能降低時,代謝率降低,熱能消耗減少,表現為體重增加,表情淡漠、呆板,形成黏液性水腫麵容。
(3)下丘腦性肥胖:下丘腦是調節攝食活動的中樞。炎症、損傷或腫瘤等因素可造成下丘腦功能失調,使患者食欲大增,貪食,攝人過多的能量造成肥胖。下丘腦性肥胖往往伴隨其他症狀,如頭痛、視力下降、發育遲緩、性功能減退、尿崩症以及行為改變等等,臨床上稱為下丘腦綜合征。
四、肥胖與相關疾病的危害
肥胖對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給社會和個人帶來很大的精神以及經濟負擔。肥胖本身是一種疾病,嚴重肥胖者自覺乏力、氣短、水腫、關節疼痛、活動困難,嚴重者失去自理能力而產生抑鬱、焦慮等心理障礙,使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受到限製。更重要的是肥胖和許多慢性疾病相關,如:高血壓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中風、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血尿酸增高和痛風、骨關節疼痛、生殖係統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征、某些癌症(如子宮內膜癌、大腸癌、乳腺癌)等,導致死亡率增加。WH01998年對肥胖者發生某些健康問題的相對危險性作了報道。
1.肥胖與高血壓肥胖是發生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資料顯示,血壓呈顯著正相關。隨著體重指數(BMI)的增加,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也較高,肥胖持續時間越長,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越大。肥胖者發生高血壓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肥胖伴高血壓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和交感神經活性增高;②肥胖者腎素血管緊張素係統活性增加血壓升高。
2.肥胖與冠心病肥胖增加冠心病的發病趨勢,肥胖發生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腦卒中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群的1.5倍。腰圍增加,發生冠心病的危險性顯著增加。
3。肥胖與糖尿病隨著的上升,發生糖尿病、糖耐量異常、高胰島素血症等危險性上升。因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者存在有高胰島素血症,肝髒、骨骼肌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
4.肺功能障礙由於腹腔和胸壁脂肪組織增加,橫膈抬高,肌肉相對乏力,使其呼吸運動受限、肺通氣不良、換氣受限並有通氣血流比例失調,造成滯留而缺氧,表現為呼吸困難、嗜睡等。
5.婦科病肥胖婦女約50%伴有月經異常。與肥胖者體內遊離睾酮水平增加,卵巢、子宮係統的調節紊亂有關。脂肪組織可將雄激素通過芳香化轉變為雌激素,肥胖患者體脂量增加導致血中雌激素水平過高,通過下丘腦影響卵巢功能,影響正常卵泡的發育及排卵;同時,過高的雌激素對子宮內膜過度刺激,造成子宮內膜增殖,引起功能性子宮出血或孕卵不能正常著床,導致月經紊亂或不孕。
6.癌症男性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發病率增加,女性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宮頸癌、乳腺癌、膽囊癌發病率增加,其中子宮內膜癌與體重的關係最密切。
五、治療
肥胖病的治療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減肥過程實際上是對肥胖患者生活、飲食習慣的艱苦的改造過程,患者要有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誌和持久的耐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結果。
飲食控製與運動治療是治療肥胖的基礎;行為治療有助於達到和維持減重的目的;藥物治療是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肥胖的輔助手段,也是對某些特殊的患者(重度肥胖者)長期治療策略的一部分;手術治療不宜常規應用。
(一)飲食控製與運動治療相結合
長期控製熱能攝人和增加熱能消耗,維持熱量供應的負平衡狀態,是肥胖治療中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麵,並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飲食療法的基本原則是攝取的總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而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則要按必需充分攝取。即低能量、低脂肪、適量優質蛋白質、含複雜碳水化物(如穀類);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