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皮膚老化研究已達到分子水平,但仍不夠深入。防治皮膚衰老的重點研究課題有:
加強皮膚老化機製的研究,尋找皮膚衰老的內-在、外在和綜合性成因條件,特別是運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分析和研究皮膚老化的基因控製程序和反控製程序。對於延緩衰老比較理想的方法是從基因水平對細胞的生長周期、分裂次數進行調控,延長細胞的生長周期,在細胞分裂次數一定的情況下,細胞的壽命得以延長。遺傳是皮膚和全身衰老的最主要因素,衰老的產生主要是細胞染色體中天NA合成抑製物基因表達增加,有人試圖設計一種反義RNA核酸序列,使其封閉合成抑製基因,形成一個封條,這樣,組織細胞就可以延緩衰老而處於活力日盛狀態。
有學者在培養的衰老細胞中加入嬰兒細胞混合培養後,衰老細胞與嬰兒細胞雜交,改變衰老細胞的生物學特性,而使衰老細胞具有年輕細胞的特性和功能,從而延緩衰老的過程。另外發現隨著皮膚衰老,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表達減少,希望能通過調控EGFR基因的表達量,使表皮細胞和真皮成纖維細胞的壽命延長。端粒也是最近研究比較熱門的課題,端粒長度的減少與細胞的衰老密切相關,如能控製端粒的長度可在本質上延緩皮膚的衰老。
盡快建立皮膚老化的動物研究模型和標準,通過卓有成效的科學實驗盡可能了解調節控製衰老的基因,改變和抑製不利皮膚代謝的有害外因。
盡快總結出科學的皮膚評價標準、檢測項目和方法,以及評價條件。加快發展手術新方法,目前的除皺術是拉緊上提鬆弛的皮膚,是治標而非治本,並沒有從根本上改善衰老皮膚結構,根本手術方法尚有待於深入研究。隨著衰老奧秘的進一步揭示和手術方法的改進提高,皮膚老化是可以相對延緩和減輕的。
肥胖是指體內能量攝人大於消耗,造成脂肪在體內積聚過多,導致體重超常的病症。其中無明顯內分泌代謝病病因可尋者稱為單純性肥胖,占肥胖病總數的95%以上。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同時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關節病、某些腫瘤等慢性病和社會心理障礙的重要危險因素,是導致早死、致殘、影響生命質量和增加各國財政負擔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肥胖病的患病率和發病率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迅速增長,並呈低齡化趨勢,成為全球性的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流行病。預防肥胖的流行已被稱為21世紀上半葉全球麵臨的最重大的公共衛生挑戰。據估計,全球約有2200萬5歲以下的兒童屬於超重或肥胖,有l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在美國,大約有6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其中的31%為肥胖,兒童中大約有13%超重或肥胖,肥胖成為繼吸煙之後第二個可以預防的致死原因;在發展中國家,肥胖病也正穩固地增長,在非洲,0.7%的兒童處於營養不良的同時,另有3%卻出現肥胖或超重的征象。
肥胖的發生雖然有較強的遺傳易感性,但世界範圍內肥胖的流行說明環境因素促進了這個問題的惡化,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和高脂肪、高能量的飲食習慣,更易於導致體重的增長。因此,對全民進行健康教育以促進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非常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緩。
第一節能量代謝基礎
一、靜息代謝率
在每日的能量消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60%~75%),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和體內穩態,加上交感神經係統活動所消耗的能量。測定RMR時,要求測量對象仰臥或靜坐於安靜舒適的環境中,距離上次就餐或劇烈活動至少數小時,RMR在數值上與基礎代謝率差不多。影響RMR的因素有:營養狀況、甲狀腺功能和交感神經係統活動。肥胖患者異常可能與腎上腺素能刺激作用無效有關。
二、運動的生熱效應
是能量消耗的第二大組成部分,對一個中等活動強度的人來說,TEE大約占總能量需要的15%~30%,在所有引起能量消耗的組成部分中,TEE的變異最大,因此也容易使之發生改變。三、食物的生熱效應
是食物消化、轉運、代謝、儲存過程中能量消耗的結果,一般來說,TEF大約占每天能量消耗的l0%,但隨攝入食物的代謝過程而有所不同,在三種宏量營養素中,膳食蛋白質所產生的TEF最大,因為蛋白質的降解和合成所消耗的能量最多,大約占所能提供能量的24%。不同個體間的TEF差異很大。四、兼性生熱作用
是由環境溫度、進餐、情緒應激和其他因素變化而引起的能量消耗變化,也稱適應性生熱作用,是能量消耗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低於總能量消耗的10%~l5%,可能對長期的體重變化具有重要影響。長期能量攝人減少可導致RMR的持續下降,而且RMR的下降大於FFM下降的幅度,這是由於能量攝人減少伴隨胰島素分泌減少和應是脫碘酶的活性降低,導致具較強代謝活性的T3生成減少。在快速減肥後給以穩定膳食,在一個較長時期內,RMR仍保持低水平,這一發現提示在臨床上使用低熱量膳食時要特別小心;此外,肥胖者在努力保持其減低的體重時,還會引起能量消耗的代償性變化以對抗偏離通常的體重,這種代償性變化導致肥胖的長期效果不滿意。
第二節脂肪組織
脂肪組織是一種特殊的結締組織,含大量的脂肪細胞。脂肪組織分為兩類:白色脂肪組織和棕色脂肪組織。
一、白色脂肪組織
廣泛分布於皮下和內髒周圍,主要功能是將體內過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在必要時分解供能。
二、棕色脂肪組織
主要分布於肩胛骨間、頸背部、腋窩及腎周圍,在嬰幼兒期所占比例較高,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其重量很少超過成人體重的2%。棕色脂肪細胞間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大量交感神經末梢,細胞內含有大量的脂肪小滴、線粒體及解耦聯蛋白,主要功能是產熱,通過細胞遊離脂肪酸的非聯氧化磷酸化分解產熱。環境寒冷、攝食過多及受體激動劑均可促進產熱增加。在肥胖的發病中,棕色脂肪組織產熱功能低下,動物實驗發現下丘腦性肥胖、遺傳性肥胖和飲食性肥胖動物的棕色脂肪組織功能均低下,而消瘦型動物的棕色脂肪組織功能亢進。
第三節肥胖病
一、病因
肥胖的發生是由於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能量攝人大於能量消耗,多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形成肥胖。
(一)遺傳因素
肥胖的發生有家族性,用領養的或雙胞胎兒童進行的研究發現,被領養兒童與養父母的之間沒有相關性,而與親生父母的BMI有直接關係。體質指數、脂肪分布類型、機體能量的支出(基礎代謝率、食物的熱效應、運動的熱效應)、食物的選擇及體力活動的多少等都受遺傳因素的影響。這些遺傳因素的影響來自多基因作用的結果,近年已發現多個易感基因與肥胖有關:神經肽基因腎上腺素能基因、人解耦聯蛋白基因等。
一些肥胖患者經常抱怨他(她)們的進食量並不比正常人多,但體重卻在增加,而一些瘦人進食量很大卻不會肥胖,這是由於個體間能量代謝情況有明顯的差異所致。
(二)環境和社會因素
1.進食過量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食物供應的豐富,人們的膳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高蛋白質、高脂肪食物的消費量大增,而穀類食物攝人減少,富含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人量也偏低,能量的總攝人往往超過能量消耗。另外,進食行為不良,如經常性的暴飲暴食、夜間加餐、喜歡零食等是許多人發生肥胖的重要原因。
2.體力活動過少現代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使得人類越來越多地失去體力活動的機會。家務勞動量的減輕,電梯,便捷的交通工具,電視、網絡的發展都給這種久坐的不良生活方式提供了機會。
3.社會因素政策、新聞媒體宣傳等對膳食選擇和體力活動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電視廣告對兒童飲食行為的誤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廣告中所宣傳的食品,許多是高脂肪、高能量和高鹽的方便食品和快餐食品,經常食用會導致肥胖,並有引起某些營養素缺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