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營養素(二)(2 / 3)

(一)維生素B1

化學名硫胺素,是羧化酶、轉酮酶的輔酶,維生素B1缺乏會導致血液中乳酸升高,糖、生糖氨基酸代謝障礙,進而影響神經、肌肉、心肌的營養與功能。維生素B1還能抑製膽堿酶,促進消化道的運動和分泌,因而有增進食欲作用。

維生素B1缺乏可出現全身無力,食欲不振,肌肉萎縮,脂溢性皮炎,周圍神經炎及水腫等損容征象。

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有全麥、糙米、豬肉、牛肉、動物肝腎、新鮮蔬菜、豆類。過於精製的米麵、烹調時加堿都會破壞維生素B1。淡水魚、海貝類、動物內髒含有會破壞維生素B1的硫胺素酶,但硫胺素酶受熱時被破壞,因此上述食物宜煮熟後再食,不宜生食。茶葉中含維生素B1分解酶,故大量飲茶可降低維生素B1的利用率。

(二)維生素如

化學名核黃素,維生素主要以黃素酶輔酶形式參與體內多種物質的氧化還原反應,在反應中作為轉移電子的載體。黃素酶不僅在三大營養物代謝中發揮作用,而且是線粒體呼吸鏈的主要成員,因此維生素B2的作用涉及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國內城鄉居民營養狀況調查結果表明,維生素B2缺乏情況確實存在,鄉村居民尤甚,應引起重視。維生素缺乏常與其他營養素不足同時發生,表現為口角炎、舌炎、眼瞼炎、角膜血管增生、脂溢性皮炎等。

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有蛋、瘦肉、乳類、動物肝心、穀類、豆類。維生素B2遇堿、光照易分解,因此上述食物宜避光存放,烹調時不宜加堿。

(三)維生素PP

維生素PP即維生素碼,又稱抗癩皮病維生素,它包括兩種物質:煙酸(尼克酸)和煙酰胺(尼克酰胺)。主要功能是作為遞氫體,參與氧化還原過程,促進新陳代謝。煙酸還是糖耐量因子的組成成分。維生素PP缺乏時皮膚對日光敏感,典型症狀為皮炎表現:常在肢體暴露部位對稱性出現,急性皮損初起似曬斑,嚴重者可伴表皮破裂、滲出,愈後有大塊脫皮,遺留色素沉著,反複發作可出現新生皮膚增厚,粗糙或變薄萎縮,溝明顯,彈性減退。以上典型症狀常在夏秋季陽光照射時發生,亦可被熱輻射及皮膚物理損傷所誘發。

維生素PP部分由體內色氨酸轉變而來,轉變過程需維生素B2、維生素86參與,故色氨酸及維生素B2、維生素86的營養狀況可影響內源性維生素PP的合成量。

維生素PP食物來源廣泛,肉類、豆類、蔬菜尤其是西紅柿中維生素PP含量豐富。乳、蛋類含色氨酸豐富,可在體內轉變成維生素PP。玉米含色氨酸少,因此以玉米為主食而少副食的人群易缺乏維生素PP,應注意補充。

(四)維生素B6

維生素B6有三種形式:維生素戰在體內的活化形式是磷酸多胺。已知體內有60多種酶,維生素86作為輔酶,這些酶參與蛋白質的更新,維持血糖恒定。維生素參與胺類物質(酪胺、組胺、多巴胺)的生成,參與色氨酸轉變為維生素PP過程,涉及細胞增殖、磷脂代謝、免疫功能。維生素B6參與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以降低該物質的神經、血管毒作用,減少腦血管卒中的發生。此外,維生素是合成血紅素有關酶的輔酶,參與造血功能;參與大腦中信息傳遞受體組成,而該受體功能異常與學習能力降低、行為改變有關。

維生素B6缺乏可引起脂溢性皮炎,婦女月經前期麵部粉刺,失眠,易激惹。嬰兒維生素&缺乏可出現皮炎、生長發育不良、驚厥、貧血。孕婦維生素B6缺乏可影響胎兒的生長及神經係統發育。

維生素B6在食物中分布廣泛,肉類、蔬菜、水果、堅果、穀類都有一定含量。維生素氏在堿性溶液中易受光、熱的破壞。膳食纖維過多可幹擾維生素戰吸收。

(五)葉酸

葉酸又稱維生素B9、維生素M。維生素B9最早在肝中分離得到,後來發現綠葉中含量豐富而命名為葉酸。對氨基苯甲酸和穀氨酸組成。

葉酸主要以四氫葉酸形式發揮轉移碳基團作用來參與物質代謝,如嘌呤、嘧啶的合成,甲硫氨酸、絲氨酸與甘氨酸的互變(提供甲基合成肌酸、腎上腺素、膽堿,部分甲基化等。由於葉酸與核酸、蛋白質合成密切相關,故對血細胞生成、組織生長修複、神經係統功能及脂類代謝都有重要影響。

葉酸在動物肝髒、腎髒,黃綠色蔬菜,酵母中含量豐富,人體腸道細菌也能合成,故一般不易缺乏。如缺乏,多發生於嬰兒,表現為衰弱、蒼白、失眠,嚴重者可出現巨幼細胞性貧血。

(六)維生素B12

是惟一含金屬元素的維生素。體內的活性形式為脫氧腺苷鈷胺素、甲基鈷胺素,羥鈷胺素。主要功能是發揮輔酶作用,與THFA一起參與甲基轉移,參與天NA合成,與神經物質代謝密切相關。

維生素B12缺乏可出現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神經係統症狀,表現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手、足背皮膚深褐色色素沉著,嚴重者可出現脊髓側索硬化,大腦功能障礙。

自然界的維生素B1物產生,肉類、魚類、貝殼類、禽蛋、乳類食物為維生素B12的來源,豆腐乳、黴豆腐等經細菌發酵的食物也是維生素B12的來源。維生素B12的吸收有賴於與胃中的內因子結合。人體腸道細菌能合成維生素B12,但腸道不能吸收維生素B12。

(七)泛酸

酸且P維生素B5,因食物中分布廣泛而得名。其功能是成為酰基載體,參與脂肪合成。泛酸在體內轉變成輔酶,而是有機物代謝活化因子。

泛酸缺乏表現為皮膚脫水角化、脫屑、脫色素、脫發、脂肪肝等。

動物性食物、穀類、豆類富含泛酸,人體腸內細菌亦能合成泛酸,因此單一泛酸缺乏很少見。

(八)生物素

生物素(biotin)又名維生素H,其功能是作為羧化酶的輔酶,參與羧化過程。生物素缺乏表現為生長延緩、皮炎(四肢脫屑性斑疹,表皮呈灰色幹燥樣或鱗狀、脫發、食欲不振、高膽固醇血症。生物素的來源有二:一為腸道微生物合成;二為動物性食物及西紅柿、花菜等蔬菜提供。生雞蛋含有抗生物,與生物素結合而妨礙其吸收,因此雞蛋不宜生吃。

六、維生素C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維生素C的主要功能是作為還原劑,維持巰基的還原狀態,保持蛋白質的活性;保持還原狀態,有利於吸收;與多種物質的羥化作用有關,如膠原蛋白分子中的羥賴氨酸、羥脯氨酸的形成,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膽酸的合成等;清除氧自由基,與維生素E協同,防止脂質過氧化,抑製多巴氧化,減少黑色素合成,防止皮膚色素沉著;還原亞硝胺類化合物,防止其致癌作用的發揮。

維生素C缺乏,輕度主要表現為出血傾向,如牙齦出血,鼻出血,嚴重時可出現皮下、關節、肌肉內出血,營養不良,浮腫,抵抗力差,易繼發感染。

維生素C的食物來源為新鮮水果、蔬菜,如青菜、青椒、花椰菜、菠菜、獼猴桃、柑橘、柚子、鮮棗、山楂等。維生素C不耐熱,暴露於空氣中易氧化。

七、類維生素

(一)牛磺酸

牛磺酸是對人體有用、體內可以合成的小分子有機物,它不屬於維生素。但嬰兒體內合成牛磺酸的酶係尚未發育完善,須通過膳食或其他途徑給予補充,與維生素非常類似,所以稱類維生素,或條件維生素。牛磺酸的化學本質是氨基磺酸。其生理功能為:①保護視網膜;②促進中樞神經係統發育;③對心肌有保護作用,能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④抗氧化作用;⑤促進免疫功能;⑥促進脂類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