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的這些犯上言論和違反紀律的行為大大激怒了杜魯門,他第一次想到撤麥克阿瑟的職,但他忍住了,沒有那樣做。杜魯門解釋說:“我之所以沒有那樣做,是因為我不希望讓人們認為他是因攻勢失利而被解職的。我從來不願意在人家倒黴的時候落井下石。”
但杜魯門認為必須要對麥克阿瑟提出警告,以免再次發生類似事件。12月6日,他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發布了一道特殊命令,規定未經國務院和白宮事先批準,任何人不得公開發表有關對外政策的談話、公報或聲明,以保證“新聞的準確性及同美國政府保持一致”。
好像要故意同杜魯門作對似的,麥克阿瑟剛接到這項命令就發出了挑戰,向參謀長聯席會議發去一份公報,要求批準發表。該公報宣稱,他的攻勢“給敵人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那種“廣泛傳播的這支部隊被擊潰或遭慘敗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並再次把失利的責任歸咎於華盛頓。他說他的部隊現已成功地完成了戰術撤退,正在等待“由於共產黨中國參戰而需做出的政治決策和戰略計劃”。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這份公報越軌過甚,並且涉及有關政治、外交、軍事政策等問題,於是未予批準。
這是參謀長聯席會議第一次不留情麵地回敬了麥克阿瑟,說明華盛頓方麵開始對他越來越不耐煩了。
與此同時,“聯合國軍”仍在倉皇後撤,至12月15日已退至清津江以南,並沿三八線構築防禦工事,整頓部隊。23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逼近三八線,準備進行新的進攻戰役。同一天,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在一次車禍中喪生,麥克阿瑟電告華盛頓,請求任命馬修·李奇微接任。東線第10軍在經過千辛萬苦的突圍作戰之後,終於在12月11日擺脫困境,15日開始在興南乘船南撤釜山,24日撤退完畢。此次戰役,誌願軍以傷亡3萬餘人的代價取得殲敵3.6萬餘人的戰果,挫敗了麥克阿瑟的“聖誕節攻勢”,將“聯合國軍”全部趕出北朝鮮,從而扭轉了整個戰局。
麵對這次“美軍曆史上最慘重的失敗”,麥克阿瑟卻很會自我安慰。他後來說,他的這次攻勢實際上隻是一次偵察行動,目的在於使隱蔽的敵人暴露出來,並事先就準備了撤退計劃。他寫道:“我自己感到,我們曾經接觸並跳過了赤軍所說的圈套,並終於擺脫了這個圈套。拯救了成千上萬名交給我照管的士兵的生命。此事所給予我的安心之感如此之深,以致使我過去所享有的一切榮譽與之相比,都黯然失色了。”
那年的聖誕節,對美國大兵們來說,一點也感覺不到節日的氣氛。他們曾被保證在聖誕節前回家,但現在看來還不知道是哪一年的聖誕節呢。部隊的士氣低落到極點,但麥克阿瑟卻說:“全軍處於極佳狀態,士氣旺盛,信心充沛。”
午夜時分,李奇微帶著新的任命抵達東京的羽田機場。早在麥克阿瑟任西點軍校校長時,李奇微是該校一名年輕的上尉教官。他寫道:“自那時起,我就敬佩他的領導能力。他思路敏捷,能迅速地抓住問題的要害並巧妙地加以說明,即使反應最遲鈍的人也能得到要領。不管麥克阿瑟有什麼弱點,但他仍不愧是一個偉大的軍人、偉大的政治家和有魄力的領袖。在命運突然決定我將在朝鮮直接歸他指揮時,我為有機會與我有幸認識的這位不可多得的天才再度共事感到高興。”
第二天上午,李奇微在東京第一大廈會見了麥克阿瑟。這次會見給李奇微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使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位戲劇性的人物身上。他繼續寫道:“不用說,我在擔任西點軍校教官時就認識了麥克阿瑟,但我仍舊像每一個同他打過交道的人一樣,再次深切感受到了他那強烈的個性。能同他一起坐下來討論問題,這種事是很少有人碰得上的。”
二人談話的內容廣泛而具體。麥克阿瑟告訴李奇微,部隊的補給工作組織得不好,戰術空軍沒有發揮應有的支援作用。更令他煩惱的是,他在戰場上處於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華盛頓沒有明確指示他該幹些什麼,隻企圖通過外交途徑尋求出路。而在他看來,軍事上的勝利可以加強我們的外交,他的最大希望是使敵人遭到越來越嚴重的失敗,保住南朝鮮。因此他指示李奇微要堅守漢城,堅守住最前方的陣地。他還特別告誡李奇微:“不要小看了中國人,他們是很危險的敵人,常常避開大道而走山嶺和丘陵,慣於在夜間運動和作戰。他們總是插入我縱深發起攻擊,其步兵手中的武器比我們運用得充分。”最後,他表示對李奇微完全放心和信任,一定支持他的工作。隨後,李奇微問了三個重要問題,即:如果蘇聯參戰,麥克阿瑟將采取何種行動?如果中國軍隊繼續南進,南朝鮮人有無背叛的危險?如果我覺得戰局於我有利,你是否反對我發動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