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請立即把地麵步兵投入朝鮮!”(3 / 3)

幾個小時後,杜魯門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又批準了麥克阿瑟提出的從駐日部隊中抽調兩個師兵力投入朝鮮戰場的請求,並決定對北朝鮮進行海上封鎖。

當時,駐紮在日本的美軍有近11萬人,其中大部分在第8集團軍編成之內。該集團軍下轄第1騎兵師、第7、第24和第25師,以及7個防空營,司令為曾在喬治·巴頓手下任軍長的沃爾頓·沃克中將。麥克阿瑟在獲準投入地麵部隊後,立即命令威廉·迪安少將指揮的第24師首先出動,並指示他應盡可能向前接敵,遲滯人民軍的進攻,以便爭取時間,建立用以發動反攻的基礎。迪安接令後,於7月1日派出第一支部隊(史密斯支隊)。這支部隊被空運到釜山,然後乘火車前往大田。

此時,朝鮮人民軍已渡過漢江,正向水原方向挺進。7月2—3日,迪安率第24師主力趕到南朝鮮,並擔任所有地麵部隊的指揮官。7月5日,人民軍開始向已進至烏山地域的史密斯支隊發起攻擊,迅速突破其陣地,使其潰不成軍、倉皇南逃。美軍之初戰失利,使麥克阿瑟不得不重新評估人民軍的戰鬥力,並向華盛頓請求增援,說他麵對的是一支在第一流指揮官指揮下的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現代化軍隊。他還簡要闡述了他的戰略設想:“充分利用我們對空中和海上的控製,同時運用兩棲戰術,從後麵打擊敵人的大部分地麵部隊。”為實現上述設想,他要求得到4—5個滿員步兵師、1個空降團、3個中型坦克營及炮兵和後勤部隊。

參謀長聯席會議緊急磋商,7月8日,決定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負責指揮進入朝鮮的美軍。

與此同時,朝鮮人民軍發起大田戰役,直逼錦江。7月9日,麥克阿瑟再次請求增援。這次華盛頓有了答複,但以沒有那麼多可調的兵力,以及必須維持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的軍事地位等原因為由,基本回絕了他的請求,隻同意增派第2步兵師、第1陸戰旅和3個坦克營。當時,華盛頓有不少人懷疑朝鮮戰爭很可能是蘇聯聲東擊西的一招,旨在把美軍吸引到朝鮮,從而使美國在歐洲的力量空虛,然後乘虛而人。在麥克阿瑟看來,美國的這一戰略是重複那個陳舊而錯誤的“先歐後亞”原則,它意味著巴丹的悲劇又可能重演。

7月中旬,麥克阿瑟把美軍第25師和第1騎兵師也相繼調往朝鮮前線,並令沃克將軍行使對第8集團軍和南朝鮮軍的指揮權。7月20日,朝鮮人民軍攻克大田,重創美軍第24師(師長迪安在與部隊失去聯係一個月後被俘),隨後進逼洛東江。在這種情況下,沃克將軍於7月26日下達了向洛東江一線撤退的預先號令,並請求總部允許他將其司令部從大丘轉移到釜山。阿爾蒙德參謀長意識到此舉關係重大,將對前線官兵的士氣產生嚴重影響。因此,他把沃克的請求報告了麥克阿瑟,並建議立即前往朝鮮,看看究竟能不能堅持住。麥克阿瑟接受了他的建議。

第二天上午,他們兩人前往大丘。在與沃克的會談中,麥克阿瑟並未提司令部是否後移的事,而隻是強調第8集團軍確保目前戰線的必要性,叫沃克立即停止撤退。隨後,他對司令部的參謀們訓話說:“要確保朝鮮,不能出現朝鮮的敦刻爾克!”

29日,美軍騎兵第1師和第25師在永同的阻擊失敗,人民軍突破秋風嶺,摧毀了美軍和南朝鮮軍隊的一道道防線,相繼解放金泉、晉州、安東等重鎮,長驅直入到達洛東江北岸。在作戰中,美軍騎兵第1師表現頑強,但還是節節後退。南朝鮮軍隊似乎從潰敗中恢複了一些,拿金日成的話講,“美軍的戰鬥力有時還不如偽軍,偽軍越來越不願意繳械了。”

洛東江防線,是指南北約160公裏、東西約80公裏的一個外圍線,它的背後就是釜山,釜山是南朝鮮軍隊和聯合國軍隊在朝鮮海岸邊的最後一個立腳點。所以,洛東江防線在美軍的眼裏是“最後一道防線”,再後退就要退到大海裏了。

29日,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親自趕到撤退中的美第25師師部,向全師官兵發表了“就地死守”的講話。他說:“我們現在是為了爭取時間而戰鬥,不允許以戰場準備和其他任何理由再後退。我們的後方再也沒有可退的防線了……向釜山撤退,將意味著曆史上最大的殺戮。因此,我們必須戰鬥到底。”

然而,盡管他發布了這道死命令,他的部隊還是在紛紛敗退,迫使他於8月1日正式下達了向洛東江總退卻的命令。同一天,《紐約時報》以“朝鮮的危機”為題,向美國公眾報道:“朝鮮的戰局已接近慘敗。以往我軍為了贏得時間放棄了一些土地,但如今已經沒有土地可放棄了。”言外之意,再退就要退到海裏去了。

就在這時,麥克阿瑟所要求的援兵陸續在釜山登陸,從而使撤退中的美韓軍隊穩住了陣腳,阻擋住了人民軍的推進,並建立了以釜山為軸心、方圓1萬平方公裏的環形防禦圈,其防守兵力達14萬餘人,為人民軍的兩倍。但美韓軍隊此時受初期失利的影響,驚魂未定,因此在戰略上仍取守勢,忙於構築陣地,應付人民軍不斷發動的攻勢。

對麥克阿瑟在戰爭初期的戰略指導,曾有人提出非議,認為他把部隊小股分批地逐次投入戰鬥,是危險而無效的作戰方式,致使強大的人民軍像獵取兔子一樣,輕而易舉地一口口吃掉了許多小股部隊,造成重大傷亡而又毫無成效。對此,麥克阿瑟辯解說:“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美國部隊從日本運來,然後把他們分批投入戰鬥,這個孤注一擲的決定,卻是挽救危局的惟一希望……通過這種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方法,我即能在釜山集結一支軍隊,使那裏成為日後反攻的一個基地。”

實際上,麵對當時十分危急的形勢,麥克阿瑟也隻能這麼做。他手中可調用的兵力很少,增援的兵力又不能很快到達,而人民軍進展神速,若等他集結起大部隊再投入戰鬥,那時南朝鮮恐怕已經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