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
要從膳食中攝取維生素A促進寶寶發育,以防止感染及媽媽乳頭裂口。每日應攝取5000~20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A,不足部分可用胡蘿卜素補齊。維生素D每日要供應400~800國際單位,預防寶寶佝僂病,攝入不足可曬太陽或從魚肝油中補充。維生素E可防止寶寶溶血,每日需12毫克,可從植物油中攝取。維生素B2可預防寶寶皮炎,每日需要量為2.1毫克,可從肝、蛋、奶、蘑菇、紫菜中攝取。維生素B3可防治皮癬病,需21毫克,一般膳食已足夠。維生素C可防止出血,每日需要100毫克,媽媽要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因為母乳中的維生素C可直接被寶寶吸取,乳汁中的維生素C正是來自膳食中的維生素C。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維生素B12,媽媽乳汁中的維生素B12含量與寶寶血液中的維生素B12含量是相關的。也就是說,如果媽媽缺乏維生素B12,將會導致寶寶缺乏維生素B12。而維生素B12一般隻來源於動物性食品,所以不提倡哺乳的媽媽隻吃素食。
碳水化合物
一般人的膳食中糧穀占70%~80%。產後哺乳期需要攝入高蛋白和相應高能量(熱量)膳食,應先計算蛋白質和所需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所供應的能量,再減去膳食中脂肪和烹調油的熱量,不足部分就是糧穀類需要量。媽媽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不會影響乳汁中乳糖的比例,因為血液中的糖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共同供給,以取得平衡。如果產後攝食不足,就會消耗母體的脂肪和蛋白質,使母體嚴重虧損。
礦物質及微量元素
在哺乳期間,鈣的需要量為每天1500毫克。膳食中牛奶、海帶、蝦米皮、麻醬等都富含鈣。如果從膳食中得不到足量的鈣,可用鈣劑和骨粉補充。鐵的每日需要量是28毫克,媽媽應攝入充足的鐵以防止寶寶發生缺鐵性貧血。哺乳期可適當食用豬肝、雞肝、豬血等食物。膳食中鐵的利用率較低,如果食物不能補夠,可酌量添加增補劑。哺乳期每日需碘200微克,用以合成甲狀腺素,媽媽最好經常食用,海帶和紫菜等海產品,用加碘鹽,一般不需額外補充碘。哺乳期還要注意鋅的攝入,瘦肉及海產品中的牡蠣等動物性食品含鋅量較高。
走出坐月子飲食的誤區
烹調不一定要加酒
酒的作用是活血,對於剛剛分娩的媽媽來說,烹調時加些酒可以幫助排出惡露。但如果惡露已經排幹淨,仍然用酒烹調食物就不適宜了。特別是在夏天,因為酒有可能導致子宮收縮不良,惡露淋瀝不盡。
喝湯同時要吃肉
產後媽媽應適當多喝些雞湯、魚湯、排骨湯、豆腐湯等,有利於泌乳,但同時也要吃肉,因為肉比湯的營養更豐富。高脂肪的濃湯容易產生油膩感,影響食欲,並導致產後發胖,還容易引起寶寶腹瀉。因此,媽媽不宜多飲濃湯。
公雞也具有營養價值
產後媽媽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濃度降低,這有利於催乳素發揮作用,促進乳汁的形成。而母雞的卵巢、蛋衣中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可使媽媽催乳素的效能減弱,影響泌乳。而雄雞睾丸中含有雄性激素,具有對抗雌激素的作用。因此,產後若吃上一隻清燉的大公雞(連同睾丸一起吃),無疑將會使媽媽的乳汁增多。雄雞中脂肪較少,食之對母嬰均有益,還有助於媽媽在哺乳期保持較好的身材。
無需過多吃巧克力
巧克力中所含的可可堿會進入母乳,並通過哺乳進入寶寶的體內,從而損害寶寶的神經係統和心髒,並導致消化不良、睡眠不穩、哭鬧不停等。另外,常吃巧克力會影響媽媽的食欲,造成身體所需的營養供給不足。這樣,不僅影響媽媽的身體康複,還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可少量進食精鹽
產後體弱、出汗多、乳腺分泌旺盛,這就使媽媽體內容易缺乏水分和鹽分。所以,產後還是應該適當地進食精鹽,但不宜過多。
不必大量吃雞蛋
有的媽媽為了加強營養,產後和坐月子期間,常以多吃雞蛋來滋補身體的虧損,甚至把雞蛋當成主食。吃雞蛋並非越多越好,醫學研究表明,產後數小時內,最好不要吃雞蛋。因為在分娩過程中,體力消耗大,出汗多,體液不足,消化能力也隨之下降。若產後立即吃雞蛋,會難以消化,從而增加胃腸負擔。在整個產褥期間,根據對孕婦、產婦的營養標準規定,每天需要蛋白質100克左右,因此,每天吃雞蛋3~4個就足夠了。研究還表明,一個產婦或普通人,每天吃十幾個雞蛋與每天吃3個雞蛋,身體所吸收的營養是一樣的,吃多了並沒有好處,可能容易引起胃病。
同樣道理,油炸食物也較難消化,媽媽也不宜多吃。並且,油炸食物的營養在油炸過程中已經損失很多,比其他食物營養成分要差,多吃並不能給媽媽增加營養,反而增加了腸胃負擔。
哺乳期的飲食事典
忌飲食過量
媽媽在產後適當進行營養滋補既可以補充營養,有利於身體的恢複,又可以確保奶水充足。但是,如果滋補過量卻是有害無益的。有些媽媽為了補充營養和分泌充足乳汁,都特別重視產後的滋補,常是天天不離雞,餐餐有魚肉。其實這樣不但浪費錢財,還可引發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