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看到後,情緒十分激動。最後,他在她自殺的地方旁邊,殺死了自己。
裏麵的辭藻很華麗。很多少年少女,看到這種故事都會熱淚盈眶。但王洛這種理性動物,隻在裏麵看到了因恐懼而準備的暗示。
也許,蒂娜指揮官花了很多錢,才把這篇文章放到了課文裏---杜絕其他人對自己這種行為的非議,以及用暗示來操縱拉納的感情。
王洛繼續看了下去。
之後,某篇文章裏描述的內容,大致是某地發生了某場災難,母親抱著孩子在那裏哭---與此同時,政府的某些高官在別的地方舉行酒會,衣冠楚楚的官員在微笑著,慶祝收稅活動的成功。
然後,是一幅小店主看著遠去的稅務官,滿臉疲憊和無奈,身後的女子抱著孩子,在那裏哭泣的插畫。
暗示的技巧使用的很巧妙。看到這篇文章和這幅畫的人,很難不同情文章裏的難民和小店主一家,也很難不厭惡那些官員。
在這種同情和厭惡的作用下,這些少年便會對政府產生反感,而對商人產生好感---而後,這種好感會擴散到其他‘商人’的身上。
又一篇文章裏,內容主要是對‘成功’的稱讚和對政府的抨擊。大約一半內容是對某個年輕人揮灑才能,獲得成功的讚美,以及對其成功後美好生活的描述;另一半是對政府保護失敗者的抨擊,使勝利者不能自由的發揮才能,順利的收割那些失敗者,使其難以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看到這篇文章的少年,大部分應該都會將自己代入到成功者的身份裏,恨不得把失敗者收割殆盡---如果能進入社會,成長一些,遇到一些挫折之後,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是那群失敗者之一,政府限製那些‘成功者’,其實是在保護他們。
對整個群體來說,成功學是沒有意義的。無論人們怎麼努力,總資源始終是有限的,能成功的,始終隻有那麼幾個。
下一篇文章裏,描述的是某個國家的大臣在國王死後試圖叛變,仆人舍命救下王子,而後王子和其他國家的公主偶遇,相愛,那公主的父親出兵幫王子複國的故事。
這個故事,一方麵是用來恭維那些財團的繼承人。一方麵是用來暗示這裏的少年---王子和公主的地位是天命所賜,無法撼動的。
再一篇文章,講述的某個國家因為言論就處罰某些學者,使人們不敢說話,最後被民眾推翻的故事。
這個,應該是為‘言論自由’準備的。不因為言論而處罰人們之後,許多人就可以隨意的造謠、說謊、發明新聞、扭曲真相、顛倒黑板---以較小的精力來撬動‘群體無意識’這種力量。
又一篇文章,是稱讚某某富豪實現人生意義,報複社會,把全部財富捐獻給某某基金會的。
這文章的辭藻也極為華麗---至於基金會從此由富豪自己和家人管理,無需交稅就可以讓孩子繼承巨額財富這種事,文章裏當然是不會提的。
不怎麼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