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斷貪牛案
對於見了財物就動手、就伸手之徒,要攻其心,讓他在不知不覺中打起自己的耳光來。裴子雲就是用“假途伐虢”之計,巧斷貪牛案的。
唐太宗貞觀年間,
衛州新鄉縣有個年輕的農民,名叫王敬,父母早逝,孤寡一人,他養有6頭壯牛,勤勤懇懇地靠耕作為生。有一年,王敬被縣裏征調去服兵役,他麵對這一群牛犯了愁。怎麼辦呢?王敬左思右想,最後決定將牛兒放在舅舅李進家裏養幾年。
王敬趕著6頭牛到了舅舅李進家,舅舅滿口答應代養。王敬付給舅舅一筆錢,作為養牛費用。解決了這一後顧之憂,王敬隨即去邊關服兵役。
5年過去了,服完兵役的王敬回到家鄉。
王敬到舅舅家去牽牛時,貪財的舅舅李進隻給王敬6頭老牛,而將王敬家老牛生下的30頭小牛據為己有。
王敬又氣又惱,一再懇求,但舅舅板著臉兒,堅決不承認。王敬想來想去,牛兒不能說話,難以證明是自家的牛犢。無可奈何,王敬到新鄉縣城狀告李進強占牛犢。
衛州新鄉縣令裴子雲,思維敏捷,精明能幹。處理事務判斷案件時,常常能巧用智謀,明辨是非。他在大堂上聽完王敬的敘述,心中已經清楚,那舅舅正是利用王敬沒有證據,強占牛犢的,裴子雲吩咐王敬暫留在衙內。
一天,裴縣令發布告追捕偷盜牛犢的罪犯李進。
李進因為自己沒偷牛,自認為隻要自己不承認,別人奈何他不得。心中有了底,他便大膽地趕往縣城。一進衙門,李進大聲呼叫:“冤枉啊,冤枉!小民從來沒有偷過牛!”裴子雲見李進到來,立即升堂審問。
裴子雲顯得大為生氣,說道:“你的同夥已被抓住,他供認偷了30頭小牛,藏在你家中,難道你還想抵賴嗎?”
李進一聽,急得跳起來,說道:“大人,我哪裏認識盜賊,肯定是有人在暗中誣陷我啊!”
裴縣令十分氣憤地說:“哼!看來你不到黃河心不死,一定要見到你的同夥才肯招認。好,將盜賊帶上來。”
幾個差役早有準備,迅速將用布做好的臉罩蒙在王敬的臉上,把他押上大堂。
王敬故意裝成李進的“同夥”,改變自己的聲音說道:“李進,不要再抵賴了,我已經把偷牛的事全部招認了。”
李進一見大堂上果真出現一個偷牛的“同夥”,感到天大的冤枉。同時一陣恐懼,再也顧不得許多,連聲分辯道:“大人,偷牛的事與我無關,我家中的30頭小牛犢是外甥王敬家老牛所生,怎麼能平白無故地冤枉好人呢?”
裴子雲聽見李進老老實實地回答,哈哈大笑。李進被縣令笑得心中直發毛,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正在茫然無措時,那“同夥”迅速脫下臉罩,原來是外甥王敬。此時的李進方才明白自己已上當了,內心叫苦不迭,可又不得不低頭認錯。
聰明的縣令終於讓王敬得到了屬於他的小牛犢。
拒開“後門”
蘇軾用的是“指桑罵槐”,作為一種計謀,它是通過借題發揮的辦法,表明自己的立場,曲折地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人處世,如靈活變通地運用“指桑罵槐”之法,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宋中期,蘇軾與兄弟蘇轍均在朝中做官,前來“走後門”的人絡繹不絕,令他們二人不勝其煩。
一次,蘇轍的一個朋友來到蘇府,想讓蘇轍幫他謀個差事。蘇轍躲著不見,這個人便向蘇軾求助。
蘇軾沒有辦法,就讓他進了屋子。蘇軾不提找差事的問題,卻給他講起了故事:“傳說有一個窮得一無所有的人去盜墓。挖開第一個墓,隻見裏麵躺著一個光著身子的古人,嘴裏還念念有詞,‘你沒聽說過漢朝楊王子孫輕財傲世,下葬時連衣服都不穿嗎?我自己光著身子,還能拿什麼接濟你呢?’”
求職者聽得津津有味,於是蘇軾繼續講下去:“窮漢又鑿開第二個墓,墓中是個帝王,他很和氣地說,‘我是漢文帝,早已立下遺詔,墓中不入金玉之物,你還是到別處去吧!’”蘇軾講到這裏哈哈大笑,求職者似乎明白了蘇軾講這個故事的用意,臉上不覺有些發燒。
蘇軾又講了起來:“窮漢氣得沒辦法,又去找墓。他發現有兩座連在一起的墓,便首先鑿開右邊的墓,隻見一個羸弱的身影走了過來,對他說,‘我是伯夷,早年餓死在首陽山下,我怎麼能滿足你的要求呢?’窮漢隻得去挖右邊的墓,伯夷勸道,‘那裏住著我的兄弟叔齊,他狀況和我差不多,我看你是白費力氣。”
聽到這裏,求職者徹底明白了蘇軾的用意,以有急事為由匆匆地離開了蘇府。
打抱不平
祝枝山為了麻痹對方,故意用大草鞋蒙住了對方的視線,使其產生錯覺,憤怒的船主果真上了鉤。一隻大草鞋換來了一群鴨子,足見祝枝山的智慧,其實,當船主被蒙蔽時,祝枝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明代的大書法家、文學家祝枝山是個喜好遊玩的人。有一次,他乘船經過玳河,前往浙江會稽。所乘的船是一條大木船,船上除了船主外,還有七八個傭工。傭工中的阿大、阿二和阿三兄弟三人是剛雇來沒多久的新手,船上最苦的活便落在他們身上。
這兄弟三人唉聲歎氣,最小的那位不禁抽泣起來。祝枝山發覺後,便上前詢問他是怎麼回事。一打聽才知道,原來船主對船工們非常苛刻,有時甚至連燒火煮飯的柴火也不給提供。阿大等三兄弟實在沒辦法,就用斧子砍了船尾上的那根廢舊的爛木頭作柴燒。船主發現後,立即決定扣罰弟兄三人的三兩銀子,先記在賬上,將來以工資相抵。這樣,三兄弟就等於半月都是白白給船主幹活了。
祝枝山聽罷,恨得直咬牙,他決定為三弟兄打抱不平。他安慰他們說:“不要著急,我自有辦法幫你們出氣。”
這時,從河上遊緩緩遊來一群鴨子,阿大告訴祝枝山那個放鴨的就是船主的兒子。祝枝山聽了不動聲色地往船舷靠了靠,猛地把手往鴨群中一伸,撈起一隻就扔進了艙內。
船主的兒子老遠看到了這一切,他朝站在船頭的船主喊道:“抓賊!阿爸,快停船,你船上有人偷了我們家的鴨子。”
船主馬上來到艙內,隻見祝枝山神色不安地坐在那邊。“是你偷了我家的鴨子?”船主問道:“我沒有呀!一定是你兒子看錯人了。”“我沒看錯,我親眼看見他飛快地從水中撈起一隻鴨子扔進艙裏去了!”船主的兒子大聲喊道。
“搜!”船主喝令手下說。“慢,”祝枝山出手一攔說:“要是搜不出來怎麼辦?”“賠你20隻鴨子!如果搜出來了呢?”船主說。“任打任罰。”祝枝山微笑著說。
船主把船翻了個遍,連根鴨毛也沒找到。最後,查到祝支山身後的那隻大箱子。等打開箱子一看,裏麵隻有一隻濕淋淋的大草鞋。
船主隻好認輸,讓兒子捉20隻鴨子賠給祝枝山。
就這樣,祝枝山白白得到了20隻鴨子,當下他就把鴨子送給阿大三兄弟。
祝枝山是怎麼得到鴨子的呢?原來,他事先準備了一隻大草鞋,等到鴨群遊近船舷時,他手抓草鞋猛地伸入水中,又迅速提起來扔進艙中。船主的兒子還以為祝枝山偷了他的鴨子。
祈得“金錢雨”
“假道伐虢”之計是要求當事者找一個“假道”的理由,以實現其真正的意圖。這個理由,則需自己巧借天時、地利與人際關係中的心理意圖,如林則徐的假借祈天求雨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