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讓音樂乘上傳媒的翅膀——賀“星期廣播音樂會”創辦三十周年(1 / 1)

“星期廣播音樂會”創辦至今整整三十周年,不啻是上海音樂人和滬上媒體界的共同節日,可喜可賀。三十年的積累,三十年的經曆,時間的厚度和曆史的縱深在這裏沉澱,成就了這個滬上音樂—媒體品牌的持續活力。

我想,所謂品牌,要義大致有二——一是時間,二是特色。時間是品牌的保證,而特色是品牌的核心。兩相累加,決定了品牌的口碑和價值。從時間角度看,“星期廣播音樂會”三十年光陰,可謂處在“而立”之時。這段並不算長、但也不能算短的生命周期,恰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整體曆程相重疊,因而這一品牌的成長不僅見證了這個時代的輝煌與進步,也以一種別樣的方式承載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向往與音樂抱負。從八十年代的草創,到九十年代的成型,沉寂之後至新世紀再度創造輝煌,在這段不算平坦、但可圈可點的成長之路中,其實有很多值得回味和品咂的瞬間和機緣。翻檢“星期廣播音樂會”所組織的音樂會演出,我們會發現諸多“彼時”為大家熟知的名字和單位,如“老一輩”的溫可錚、施鴻鄂、任桂珍等,“新生代”的胡曉平、劉捷、高曼華、張建一等;除了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歌劇院、上海民族樂團等目前仍活躍在上海舞台上的院校和院團,還有很多目前已悄然退出人們視線的上海文藝團體——上海樂團、上海芭蕾舞團管弦樂隊、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上海電影樂團等等。

另一方麵,不僅專業音樂人和音樂團體對於“星期廣播音樂會”有強烈的認同,更重要的是這一品牌對於廣大市民和普通愛樂者產生了獨特的號召力。作為周末休閑度假時的演出活動,又通過廣播(以及電視)達至更大的輻射麵,再加上通俗性的曲目安排、低票價的舉措,以及節目主持人風趣親切的講解,“星期廣播音樂會”有別於一般音樂會的特色內涵與獨特風貌由此浮現。尤其近年來,隨著上海市民經濟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對音樂文化的需求和渴望也必然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星期廣播音樂會”應和了民眾的音樂渴求,不斷推出各類具有主題凝聚性的音樂演出,囊括古今中外佳曲名作,經典與跨界並行,流行和民俗攜手,儼然已被公認是滬上一個品質優良而又和藹親民的音樂—媒體聯姻品牌。

我們相信,對於一個如上海這樣具有國際品格的超大型都市,音樂生活是其精神命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而現代傳媒在一個城市的音樂生活建構中,又是一個具有無限潛能的走廊通道——有時甚至直接就是發動機。“星期廣播音樂會”是城市音樂生活通過現代傳媒工具而得以興旺發達的卓越例證。在它的曆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之際,讓我們共同祝福這個品牌,並期待它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