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2010世博會開幕之際,“上海之春”——這個以上海城市為依托、並以春天季節為寄托的音樂節,也迎來自己的五十周年生日慶賀。不難想象,五十年前的那個春天,當“上海之春”的第一聲樂音在上海音樂廳奏響時,人們對這個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正式音樂節抱著怎樣的向往與期盼!果然,“上海之春”一路走過五十年,曆經初創時期的春意勃發,文革時代的戛然中斷,改革開放後的輝煌再創,至新世紀的國際化新貌展現,它不僅是上海的城市名片和重要的音樂品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新中國音樂五十年發展的厚重步履與曆史文脈。諸多膾炙人口的中國音樂名作,幾代人接力傳棒的作曲家創作隊伍,一批批不斷走向成熟的音樂表演人才,以及通過這個節慶而集聚起來的團體、院校、場所和人氣,為音樂事業鐫刻了深深烙印,也為上海城市和中國文化留下回蕩餘音。
節慶的形成與舉行,必定是為了某種精神性的共同分享和集體性的公共交流。無論是中國的民俗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和法定節日(如元旦、“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還是西方的各類宗教性節日(如聖誕節、複活節、感恩節等),其最本質的內涵都是通過節慶,讓全社會來分享和傳遞某些共同的精神遺產與文化-政治傳統。具體到音樂節,其內在的社會-文化功能也並不例外。組織和舉辦音樂節的要旨與用意,不外乎借助音樂的文化聚合,讓音樂家、愛樂人和社會上關心音樂的社團、組織與民眾在相對集中的時間與場合中,走到一起並歡聚一堂,共同分享音樂所帶來的愉悅與感動,以此不僅形成音樂生活的高潮和亮點,推動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前進,而且也構築和提升該區域或城市的文化形象與藝術品格。這已是包括“上海之春”在內的各類中外音樂節實踐不斷證明的慣例與規律。
放眼全球,音樂節活動已經成為世界各城市和地區打造品牌和樹立形象的重要推手與舉措,並逐漸形成各自饒有風趣和耐人尋味的特色與專長。如奧地利的名城薩爾茨堡,不僅因是莫紮特的出生地而聞名於世,更由於多年來舉辦水平極高而又豐富多彩的薩爾茨堡音樂節而享譽國際音樂界。德國的拜羅伊特小城,瓦格納晚年定居於此。在他身後,便開始形成以上演和推出瓦格納歌劇為宗旨的夏季音樂節,直至今日,已經形成全世界“瓦格納迷”在每年的七八月份爭相去拜羅伊特“朝拜”的奇觀。而英國的格林登伯恩歌劇節則利用原先舊式貴族的府第和劇院,專門製作和演出風格精致講究、原汁原味的室內型歌劇(如莫紮特、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劇作)。筆者有幸曾於2005年夏天赴法國的普羅旺斯地區觀賞羅歇·唐泰隆國際鋼琴音樂節。該節以展示鋼琴家表演為辦節核心,目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鋼琴音樂節。被邀請的表演者從大名鼎鼎的名家到初出茅廬的新秀,曲目範圍以正統的鋼琴音樂為主,間或也涉及一些爵士。主辦者還充分利用了當地適宜而幹燥的夏夜氣候,演出場所有時在露天,有時在鄉間小教堂。當鋼琴的悠揚琴聲伴隨著夏蟲的嗡嗡聲隨風飄來,這樣的音樂聽來可謂別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