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清純與妖冶的比照(1 / 1)

舉世矚目的世博會開幕之際,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迎來兩場重量級的交響音樂會——2010年5月1日上午的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專場和5月8日夜晚的費城交響樂團專場,兩場音樂會的曲目、取向和風格均迥然相異,殊為難得,聽後不免會做出某種比較。有趣的是,進行比較並非為了分出高下和優劣,而是觀察其間風格旨趣的反差,並指出因藝術指向不同所帶來的啟發。打個比方,斯圖加特廣播樂團給我的印象如同一個無需刻意打扮的清純少女,身材修長,談吐間顯露高潔和典雅的舉止,真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反觀費城交響樂團,那是一個魅力四射、妖冶十足的摩登女郎,濃妝豔抹,風情萬種,令路人駐足回眸,也讓道學家們切齒。清純少女與妖冶女郎,如非要在兩者中挑選其一,恐怕那是為難觀眾。

斯圖加特廣播樂團的“清純”,顯然來自指揮家諾林頓爵士的“本真主義”演繹路線。這位大腹便便的著名英倫音樂家,看來是將原來隻用於巴洛克、古典早期的“本真”演奏風格帶到了所謂“主流”的保留曲目中。海頓的《第一交響曲》用本真風格演奏,那是情理之中,但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特別是在屬於後期浪漫派的埃爾加《謎語變奏曲》中,同樣采用這種素淨、清雅的樂隊風格,就給音樂帶來新的發現、新的氣象,也令音樂的氣質更加超拔、更加高貴。從指揮架式看,諾林頓當然不是“科班”出身,與現任費城交響樂團藝術總監的迪圖瓦那種幹淨帥氣、有時甚至有些“炫耀”的手勢完全不同,但這位英國紳士別有一功,他滿腹經綸,不露聲色,有時不經意間透出一絲英國人特有的“幹幽默”。我們真切地聽到,經過十多年的嚴格訓練,斯圖加特廣播樂團在諾林頓這位飽學之士的調教下,其聲音的精準、風格的純淨和表情的細膩都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境界。由於限製使用甚至完全禁用弦樂所有聲部的揉弦(vibrato)技術,這支樂隊的音色和音響與慣常的樂隊聲音有很明顯的距離——那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素雅之聲,像是沒有加入任何佐料的原汁鮮湯,似有某種天籟的餘韻。在“本真主義”的演奏中,這種音色的追求原隻是為了複原曆史的真貌,但是後來,人們卻從中發現了非常富有現代性的特殊美感。這就好比現代人在大魚大肉的饕餮盛筵之後,回頭發現清蒸與素食其實才能真正得到美味的真諦。

費城交響樂團是樂壇的“老牌勁旅”,其表演質量的超一流水準應在意料之中,但由於核心曲目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全部舞劇音樂)與《春之祭》——兩塊巨型的“大牛排”,當晚的演出依然令觀眾血脈賁張。現場聆聽《春之祭》,在我還是第一次,果然刻骨銘心——此曲當之無愧享有二十世紀現代音樂開山祖和指路標的美名。而《火鳥》作為《春之祭》的前奏與準備,又讓人分明看到,斯氏是如何從裏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俄羅斯民族風和德彪西-拉威爾的印象派色彩感中吸收營養並大步前行,從而踏上那條現代音樂的不歸路。迪圖瓦和費城交響樂團演奏之熟練、老辣和胸有成竹,隻能用“庖丁解牛”這個成語來形容,高度複雜的節奏變換,令人眼花繚亂的樂器轉接,以及刺激而瘋狂的音響語言,一一在指揮和樂隊的手中準確呈現,沒有閃失,沒有紕漏(特別應提及所有樂隊聲部中最難控製的圓號——費城樂團的那位女士首席),像一架高速運轉的精密機器,一切都在嚴密而冷靜的掌控之中……樂隊的協同藝術,無論寫作,還是演奏,其實是現代工業和城市文明講究合作與追求效率的寫照。斯圖加特廣播樂團與費城交響樂團的這兩場音樂會,既是對這種樂隊藝術的美感示範,也是對觀眾和音樂家的聽覺教育。為此,讓我們向這兩座城市的樂隊藝術家表示由衷的感謝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