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如何在當代環境中妥貼地融入古典和傳統,倒是具有流行偏向但並不流俗的音樂處理顯得更為輕鬆自在。在“為情而歌——中國民歌新天地”音樂會中,兩組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男聲歌唱組合,為觀眾帶來不少驚喜。由五位蒙古族小夥子組成的“黑駿馬”,將蒙古的民間歌調與現代歐美的多聲思維、流行節奏熔為一爐。《嘎達梅林》《敖包相會》,這些膾炙人口的熟悉旋律,經重新編配,給人的感覺是似曾相識,卻又煥然一新。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人製造”,吸收美國鄉村音樂的“西部”風味,作風顯得更為出奇與“另類”,三位男聲的演唱,忘情投入,技藝熟稔,多聲部的音準控製和相互間的默契配合均達到相當高的水準。這確乎是有品位的流行音樂,或者說是藝術化的“跨界”音樂,可貴的是,其中置入強烈的中國民間音樂元素,但並不就此顯得生硬或生澀。民間與流行,藝術與大眾,在這裏達成和諧共處,其間的思路令人回味。
音樂節最後以“百老彙經典音樂劇《紅男綠女》”作為“壓軸”。從上述有關古典傳統如何獲得當代生命的角度看,這部音樂劇也提供了一份獨特的解答。而此劇的情節以勸導人們遠離賭博、回歸傳統價值為中心展開,針對澳門這樣一個以“博彩業”著稱的城市,不免具有一絲溫情而有趣的諷刺。這部初演於1950年的經典劇目,音樂風格具有典型的二十世紀中葉美國百老彙氣質,和聲語彙、分曲結構和樂隊編配均以傳統為基礎,但旋律、節奏和演唱則大量吸收美國本土的舞廳音樂、爵士音樂以及流行音樂元素,由此顯得生動、悅耳、鮮明而活潑。雖然該劇的人物塑造、戲劇衝突和矛盾解決以傳統的戲劇(或歌劇)的標準衡量,未免顯得有些簡單,但好聽的音樂與地道的百老彙風味足以彌補一切,令觀眾在微笑乃至歡笑中心滿意足。
當然,音樂留給人的,也許不僅僅是歡笑和愉悅。如果音樂在提供娛樂的同時,還升華為文化與藝術,那就可能要麵對一些並不輕鬆的話題。如何麵對,又怎樣處置,可能並不僅僅是音樂家的課題,從某種角度看,其實這是全社會共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