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追思間,聽到身邊不遠有人說道:“兒子,你以後可要讀書,莫要學那人去當兵。你若當了兵,這輩子可就毀了。”
王安仁感覺那,話兒似曾聽過,扭頭望過去,見到一個婦人正偷偷地指了下他,正在教訓身邊頑劣的兒子。
王安仁苦澀一笑,記得多年前,也曾有過這麼一幕。“男兒莫當兵,當兵誤一生。”這個觀念,原來這些年並未改變。
不想那孩童挺直了腰板,大聲道:“當兵有什麼不對?就如王公子狄將軍那樣,天下人敬仰,比那些讀書人強太多了。國難當頭,詩詞能救國嗎?若有選擇,我更想做像王公子狄將軍那樣。”他說的響亮,周圍有不少人望過來,竟沒有反駁之聲。
那婦人怔住,半晌才道:“傻孩子,你哪有王公子的本事呢。這天底下,又有幾個天龍將軍,西平王?”
冠蓋滿京華,斯人已落淚!
王安仁靜悄悄的走開了幾步,心中感慨萬千。突然想到,世人對我王安仁或褒或貶,眾口不一,但隻有之君才對我始終未變。當年我王安仁就算是個尋常的落魄士子,她也是喜歡我的。
一念及此,見紅塵依舊,耳邊隱有弦聲淩亂,王安仁鼻梁忍不住的微酸。透過那紅塵往複,見路的那頭,依稀有個白衣少女……
巧笑顧盼,言語嫣嫣。
“之君,你沒有看錯我。”王安仁喃喃道:“王安仁已是天下無雙的英雄,但你是否看得到?”一想到之君可能再也不見,他見不到之君,之君也見不到他王安仁聞名天下,眼簾又有些濕潤,隻是想著,“之君,你可知道,這些年來,我沒有一日不在想著你。”
一切原來從未改變。
“王大哥……”有人呼喊一聲。
王安仁一震,轉瞬聽出那是男子的聲音,扭頭望過去,隻見到長街的另外一頭,有人大踏步的走來。
王安仁微喜,迎過去道:“郭逵,你去了哪裏?”
來人正是郭逵,二人街上相遇,四手緊握,心中都有不勝之喜。
街市上有人認得郭逵,低聲道:“那是小郭將軍呀。當年大郭將軍橫杵三川口,殺得十數萬夏軍丟盔卸甲,小郭將軍更是大破夏軍最厲害的鐵鷂子騎兵,一點都不差大郭將軍。”
郭氏兄弟在京城的名氣也絕對不小,眾百姓稱郭遵為大郭將軍,稱郭逵為小郭將軍,但其中的愛戴並無兩樣。
又有人問道:“能讓小郭將軍叫一聲王大哥的是誰?”
有人顫聲道:“那還用問,當然是王安仁王公子了。王公子回到了京城。”
王公子回到了京城!
這句話一傳十,十傳百,轉瞬傳遍了大相國寺的周圍,整個喧囂的街市,陡然間靜了下來。有百姓向這個方向湧來,波浪般的到了王安仁、郭逵二人的身邊,紛紛指道:“看,那就是王公子。”
雖有更多的人已認識王安仁,但王安仁常年在外,還有更多更多的人隻聽過王安仁的事跡,從來沒有見過王安仁。
看到的還想再看一眼,沒有看到的打破腦袋要來看王安仁一眼。
這種英雄豪傑,本來是百姓們最想看到的。
於是外圈的人想往裏擠,就想看天下無雙的王安仁到底是什麼樣子。擠到裏圈的人卻頂住外麵的擁擠,隻怕眾人擠到王公子。大相國寺波濤洶湧般,百姓爭相來看,卻不再有人去看那遊街的天子門生。
那些天子門生麵麵相覷,從未想到過會受這般冷遇,難免表情各異。有的豔羨、有的嫉妒、有人也想去看王安仁一眼、有人卻故作不屑之意……
王安仁、郭逵從未想到二人見一麵,竟有如此轟動,郭逵本有千般話語,可這時候根本什麼都不能說,眼珠一轉,向人群大聲道:“各位請聽我一言。”他大聲一喊,百姓一下子就靜了下來。
郭逵見狀,笑道:“我知道各位都想來見王公子,可不是要見我郭逵。”眾百姓善意的笑,氣氛略有鬆弛,郭逵又道:“王公子才回京城,鞍馬勞頓,眼下還要商議國事。各位鄉親父老要看,還有很多機會。眼下還請以國事為重,讓王公子先入宮麵聖如何?”
眾人聞言,均是自覺地閃身路邊,讓出通往皇宮的路來。
王安仁也不多說,隻是拱拱手。才走了幾步,就聽百姓中有人喊道:“王公子,這次可是你親自領軍平定嶺南之亂嗎?”
原來儂智高作亂嶺南,為禍愈烈,每過一天,都有消息傳到京城。更有嶺南、荊湖的百姓一路逃難到京中,大肆渲染,百姓人心惶惶,隻感覺江山要倒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