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為什麼會出現彩虹?

在炎熱的夏天,一陣暴雨過後,有時我們能看見一條七色的彩環橫跨南北,懸掛在空中。

這就是虹。有時在虹的外側還能看到第二道虹,光彩比第一道虹稍淡,稱為副虹或霓。虹和霓色彩的次序剛好相反。虹的色序是外紅內紫,而霓的色序是外紫內紅。

我國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虹的記載。古人以為虹是龍在雨後的顯形,所以虹字帶上了“蟲”字旁,並一直沿用至今。其實,虹是飄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反射太陽光而形成的。如果我們在天氣晴好的早晨或傍晚,背著太陽站著,然後用嘴向空中噴出一口水,就會看到在那些水珠上麵有一條小小的彩虹。而一場大陣雨後的空氣中,就飄浮著許多像這樣的小水珠,它們就像一個個懸浮在空中的三棱鏡,太陽通過它們時,先被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帶,然後再反射回來。這時,如果有人站在太陽(在地平線附近)和雨滴形成的“雨幕”之間,就會看到一條色彩繽紛的彩虹。如果太陽經過小水滴的兩次折射和反射,那麼在虹的外側就會出現顏色稍淡、排列相反的霓。

虹的色彩鮮豔程度和虹帶的寬度與空氣中的水滴大小有關。水滴大,虹就鮮豔清晰,比較窄;水滴小,虹就淡,也比較寬,如水滴過小,就可能沒有虹。

虹主要出現在夏季,冬季很少見。這是因為夏季多雷陣雨,雨滴也較大。

往往一陣雨過後,很快轉晴,空中尚飄浮著很多小水珠,經太陽照射後就形成了虹。

冬天一般天氣幹燥,下雨機會少,陣雨就更少,所以冬季較難見到虹。

風是怎樣形成的?

空氣流動就成風。空氣流動得越快,風就越大。對於大範圍的空氣來說,它的運動有上下左右的區別。氣象學上把空氣的上下運動叫做垂直運動,也叫做對流,而空氣的水平運動就是風。

空氣的水平方向流動,是各地的氣溫和氣壓分布不均勻造成的。空氣流動的規律,是從氣壓高的地方流向氣壓低的地方,於是就產生了風。高氣壓和低氣壓之間的氣壓差越大,空氣流動的速度越快,風也就刮得越大。

人們認識風,必須知道風向和風速。習慣上把風的來向定為風向。如西北風,是指從西北方向吹來的風;東南風即為東南方向吹來的風。風速是指單位時間空氣流過的距離。風速根據風力的大小劃分為0~12的13個等級。

盡管風級劃分為12級,但自然界的實際風速有的還要大得多,如龍卷風的風速甚至達到每秒200米以上。風是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風能產生迥然不同的天氣。地球上除了常年不變的信風和隨季節變化的季風外,還有台風、龍卷風、海陸風、山穀風、焚風、布拉風、幹熱風等形形色色的風。

風對人類既有利也有弊。一年一度的季風給我國大部分地區帶來大量的雨水。大風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汙染的能源。但大風、台風、龍卷風、幹熱風等又會給人民生命財產和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

台風是怎樣形成的?

每年夏季,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受到台風的侵襲。它雖則可以帶來雨水,但也會造成災害。台風發源於熱帶海洋,因為那裏溫度高,濕度大,又熱又濕的空氣大量上升到高空,凝結致雨,釋放出大量熱量,再次加熱了海洋上的空氣。海麵又蒸發出大量水氣,上升到高空,溫熱空氣以更大的規模迅速上升。這樣往返循環,便漸漸形成了一個中心氣壓很低、四周較冷、空氣向低氣壓區大量彙集的氣旋中心。因為這種氣旋發生在熱帶海洋上,所以又叫它為“熱帶氣旋”。在一般情況下,熱帶氣旋並不一定都能發展成為台風,隻有當熱帶氣旋繼續不斷得到更多高溫高濕空氣的補充,並在氣旋的上空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空氣輻散區,使從低層上升到高空的暖濕空氣不斷向四周輻散出去,這時,熱帶氣旋就可能發展成為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