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向月球背著陽光那一麵的光亮是從何而來的呢?說穿了,那正是我們的地球。說得確切點,是地球大氣反射的陽光再投射到月球上造成的奇觀,天文學上稱它為“地照”或“灰光”。農曆初五以前和廿五以後,“灰光”,更為明顯。一則是因為此時月球更近“近地點”,與地球靠得最近;再則這些天裏月球亮度較小,正是暗淡的“灰光”露麵的好機會。

對“灰光”的觀測有一定的價值,也是業餘愛好者力所能及的事。首先是它的亮度平均每年變化之倍左右,其中3、5月最大,6、8月最小,估計是由大氣透明度的變化所致。另外,從“灰光”的強度和成分的變化中,是否可以監測全球範圍內的大氣變化乃至太陽活動對大氣層的影響,也是值得探索的課題。

自從阿波羅飛船登月,在月球上安置了月震儀後,科學家就在月球上安下了“眼線”。通過對月震波的分析得知,月球的外殼厚度在60~65千米之間。背向地球的那部分月殼似乎還更厚些。單看60~65千米這個數據,似乎並不說明什麼,例如火星,其外殼的厚度就達100千米。但如考慮到星球本身的大小,月球外殼之厚就顯而易見。下麵列出一些天體的殼厚和自身半徑的比值:

木衛二,5∶1563=0.0032;

地球,35∶6370=0.0055;

火星,100∶3395=0.029;月球,65∶1738=0.037。

顯而易見,月球外殼的“相對厚度”雄居群星之首。對於月球特別厚的外殼,天文學家們莫衷一是。他們多半從月球的形成、演化的角度去探根索源,這又涉及到月球的“身世”問題。按照月球起源的“同源說”,它是由45億年前圍繞地球的岩石碎片吸積而成。此後2億年,月麵100千米厚範圍皆為熔岩,它們冷卻後即為月殼。因此,月殼就顯得特厚。不過,這隻是部分天文學家的意見。

為什麼月有圓缺?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寫的一首詞中有這樣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可稱是詞中佳句。月有圓缺,誰人不知。為什麼太陽沒有圓缺,而月球有呢?因為太陽是自己發光,而月球卻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太陽照射到月球上的光。觀察過月蝕的人都知道,月全蝕就什麼光也沒有了,那是因月球正好進入地球產生的陰影內。

如果是月偏蝕,則是月球的一部分進入地球的陰影內。

這就是太陽光照射月球產生月光的最好證明。除此之外,我們發現月球在農曆月中總是天天發生變化。

月初是鐮刀狀,稱之為新月;月中是圓圓的,稱之為滿月,或望月;而到了月末又變成船狀,稱之為殘月。

月球模樣的變化,是因為月球繞地球轉動,太陽光照射到月球上的方向與我們人類觀察月球的視線之間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總是在不斷地改變,就好像我們坐在火車上看一座山,火車不斷前進,我們麵前的那座山的形狀也在發生變化。月球繞地球一圈就是農曆一個月,也是月球變化的周期。

初一,月球被太陽光照射到的半麵正好背向地球,我們就看不到了。

月半,太陽照到月球的半麵正好朝著地球,所以我們就看到望月。然後又慢慢地變小,最後又看不見了。

月球就是這樣周而複始地變化著。

雲是怎樣形成的?

天空中的雲彩絢麗多姿,千變萬化。地麵上的積水慢慢不見了;晾著的濕衣服不久幹了,水到哪裏去了?原來,它們受太陽輻射後變成水蒸氣發到空氣中去了。到了高空,遇到冷空氣便凝聚成了小水滴,然後又與大氣中的塵埃、鹽粒等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雲。據估計,每年從海洋、陸地上蒸發到大氣中去的水氣,約有4.5萬億多噸之多。

組成雲的小水滴很小,一般直徑隻有0.01~0.02毫米,最大的也隻有0.2毫米。由於它們又小又輕,下降的速度很慢。在降落過程中,隨時又會被上升氣流抬起,或者在未降到地麵前就被蒸發掉了,所以,它們便成片地飄浮在空中。

我們平時看到的雲有各種色彩,有的潔白,有的透明,有的烏黑,有的呈鉛灰,還有的呈紅色和黃色。其實,天上的雲本來都是白色的,隻是因為雲層的厚度不同,以及雲層受陽光的照射而顯出不同的顏色。

雲的姿態各異,成因也不相同。一般可將它們分為積狀雲、層狀雲、波狀雲三大類。

積狀雲又叫對流雲,包括淡積雲、碎積雲、濃積雲和積雨雲。它們的外形很像棉花團和高聳的山峰,是由大氣對流運動形成的。淡積雲、碎積雲和濃積雲的個體孤立分散,一般不會下雨。如果空氣對流旺盛,它們便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成片成團的積雨雲,最後產生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