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理耐心地聽著,他了解眼前這個小夥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點什麼,缺什麼呢?三言兩語說不清楚,說清楚了他也不服,看來……他忽然有了個主意。
“布若先生,”總經理說,“您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麼賣的。”
布若很快從集市回來說,剛才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車土豆賣。
“一車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總經理問。
布若又跑去,回來說有10袋。
“價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總經理望著跑得氣喘籲籲的布若說:“請休息一會吧,你可以看看愛若是怎麼做的。”總經理說完叫來愛若:“愛若先生,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麼賣的?”
愛若很快從集市回來了,彙報說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有10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他帶回幾個讓經理看,這個農民過一會還將弄幾筐西紅柿上市,據他看價格還算公道,可以進一些貨。這種價格的西紅柿總經理可能會要,所以他不僅帶回了幾個西紅柿作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麵等回話呢!
總經理看一眼紅了臉的布若,說:“請他進來。”
愛若由於比布若多想了幾步,於是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請問,在思考問題時你能想到幾步呢?多走幾步,需要遠見卓識。
奧裏森·馬登說:“遠見告訴我們可能會得到什麼東西。遠見召喚我們去行動。心中有了一幅宏圖,我們就從一個成就走向另一個成就,把身邊的物質條件作為跳板,跳向更高、更好、更令人快慰的境界。這樣,我們就擁有了無可衡量的永恒價值。”
(1)人越有遠見就越有成功的潛質
深度思維能帶來巨大的利益,會打開不可思議的機會之門。深度思維還能增強一個人的潛力。
深度思維使工作輕鬆愉快。成就令人生更有樂趣。當你努力幹,把工作做好時,沒有任何東西比這種感覺更愉快。它給予你成就感,它是樂趣。當那些小小的成績為更大的目標服務時——譬如使一個深度思維成為現實,就更令人激動了。每一項任務都成了一幅更大的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度思維能增添價值。同樣,當我們的工作是實現遠見的一部分時,每一項任務都具有價值。哪怕是最單調的任務也會給你滿足感,因為你看到更大的目標正在實現。
深度思維其實就是預言你的將來。缺乏深度思維的人可能會被正等待著他們的未來弄得目瞪口呆。變化之風會把他們刮得滿天飛。他們不知道自己會落在哪個角落,等待他們的又是什麼東西。人生是個機會,這些人希望自己的機會不錯。
如果你有深度思維的能力,又勤奮努力,你將來就更有可能實現你的目標。誠然,未來是無法保證的,任何人都一樣。但你能大大增加成功的機會。
(2)努力克服影響深度思維的不利因素
深度思維是這樣的重要,以至於我們在創造成功人生的過程中須臾也不能離開它。
但是,同樣也有如下三點不利因素影響著我們思維的深度。
第一,過去的經曆可以影響我們思維的深度。過去的經曆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可能限製我們的遠見。我們常常以過去的成敗來看將來的機會。如果你的過去特別艱難、困苦、不成功,你大概得加倍努力,這樣才可以看到將來的前途。
如果你認定自己不能成功,你就局限了自己的遠見。要開動腦筋,要敢於有偉大的理想,試一試你的最大能力,不要關閉你自己的潛能。
第二,當前的壓力會阻礙我們的思維深度。現實中,人們常會因為過分擔心所受到的壓力而看不清方向,忘記了自己的目標。
要知道小事和空洞的批評也能占據我們的頭腦,使我們無法有遠見。不要讓這種情況發生在你身上。
第三,缺乏洞察力會製約我們的思維深度。洞察力對於深度思維是至關重要的。說到底,深度思維就是在人生的巨大畫卷中看到、想到當前的情景與未來的前景。
如果你的洞察力不行,請試試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研究曆史,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然後在分析當前的事物時留意將來。
隻有克服以上影響深度思維的不利因素,我們才可能在任何活動中無往而不勝。
7.活學活用,千萬不要死讀書
你應占有書本,而不能為書本所左右,被它占有。
要做到執著而正確的思考,我們就要善於活學活用,切忌死讀書。書是時間的凝聚,是智慧的結晶,是一代代智者經驗的沉澱。若終生與好書為伴,著迷似的汲取書中美味,就能將自己演化成一個於社會有用的人,一個自身得到完善發展的人。
如果在讀書時能慎讀精思,融會貫通,去粗取精,舉一反三,就是將書讀活了。可有的人卻成了書的奴隸,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顧實際、死啃書本的人,他讀書越多,就會變得越癡呆,深受書之害。因此,要善於駕馭書本,居高臨下地讀,而不要將自己埋進書本之中,被書淹沒。
要努力創造條件“行萬裏路”。多跑、多看、多調查研究,這就會擴大生存空間,了解豐富多彩的“外麵的世界”。視野的擴大、實踐知識的增加,兩個領域的互補,必能激活思維,必有利於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讀萬卷書”同“行萬裏路”有機結合起來,是成功的法則。
其實,對讀書的理解程度的深淺,與讀書人基礎文化的高低,實踐知識的積累多少,經曆、見識的深淺極有關係。清代文學家張潮說得十分形象:“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曆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因此,我們既要在書齋中攻讀,也要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讀活書,讀自然之“書”、社會之“書”、生活之“書”,並將這些書與已有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
讀活書還表現在不放棄任何時機,及時將各種知識庫存起來。
一個人要放開自己的手腳,伸長自己的觸須,要對什麼都有新鮮感,隨時隨地接受新的知識。在未知世界麵前,要做個有心人。要珍惜每一個學習機會,每一種能力的培養機會,哪怕是不起眼的雕蟲小技,你若眼疾手快,學到了它,也許哪一年哪一天就能用得上。
南北朝北齊高祖時,有一位名叫石動桶的著名“優人”,擅長辯論,他的拿手好戲就是出一些古怪的問題,搞些惡作劇,為難那些自以為博學多才的人。
有一次,石動桶在家裏閑得無聊,就到國學去觀看博士辯論。當年的國學,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以研究為主,順便也培養一些人才。大約當時的國學辯論會,是可以隨便旁聽的。
有位博士正就“孔子弟子,達者七十二人”展開雄辯的論述,其他博士神情專注,頻頻點頭,還不時在本子上作記錄。
石動桶憋不住了,隨口問道:“敢問七十二人之中,幾個戴冠,幾人未冠?”
這顯然是一個超出經書的問題,博士不知,隻得如實回答:“經書上沒有記載。”
“不,不,有的,有的。”石動桶搖了搖頭,以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口氣說:“先生讀書為何如此不求甚解?孔子弟子,戴冠者三十人,未戴冠者四十二人。”
“何以知之?”博士大驚,連忙謙虛起來。
“告訴你吧!這是《論語》上說的。你還記得《論語》上的兩句話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三十,六七四十二。這不明擺著的嗎?怎麼你連《論語》也沒仔細讀呢?”
博士無言以對,眾人大笑不已。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關鍵還是要會讀書。會讀書,說白了,就是不要讀死書,書讀死了會上當,會成呆子,會越讀越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