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執著地思考,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1 / 3)

遇到問題要學會分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在思考中深入、透徹地了解事物的本質。活學活用,靈活變通,正視問題的存在並通過縝密、執著地思考,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記住,有100個問題,就有101個解決方法。

1.深入地思考問題,才能正確地解決問題

運用你的經驗和見解進行卓有成效的思考,是找出最好的解決辦法的關鍵。

每當遇到問題時,人們要正視問題的存在,並通過縝密的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一名男子在距離岸邊大約30米的地方劃著一艘小船,他雖然使勁地劃,但船身就是不動。岸邊一位老者看到這個情況,並且注意到船身漏得很嚴重,已經漸漸往下沉了。他大聲喊這個劃船的男子——他正忙著將水舀出船外而無暇理他。最後他隻有扯開嗓門叫道:“你要是再不上岸把船補好,你就要沉下去了!”

“謝謝!”男子回答道,“不過我現在沒空去補船的裂縫。”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都遇過類似的狀況,使盡了全身的精力,也隻能勉強浮在水麵上,就像那位劃船的男子一樣,把舀水與劃船當成了一切的重心。如果我們能花點時間,思考解決問題的根源,而不是死命地和問題的症狀對抗,那麼我們也不會如此疲憊不堪。不管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我們都需要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源。

問題的出現就像是太陽日升夜落一般自然。在工作單位,你會遇到林林總總的問題,如果能夠建立起善於解決問題的聲譽,你將被視為團隊的重要資產。

正視問題的存在並通過縝密的思考,我們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通常情況下,人們需要改變的是他們看事情的角度,而不是問題本身。不要誇大問題的嚴重性,過度反應或是“災難化”,不要讓主導大局的力量落入問題堆裏,那對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有許多人都會犯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把問題歸咎於人,然後把解決問題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假設你在一條船上,而船身突然裂出一條縫隙,請問這會是誰的問題呢?即使這條裂縫的確可能是別人的差錯引發的,但趕緊做些調整的補救工作才是明智之舉,否則這條縫隙越漏越大,所造成的後果會使你陷入尷尬的局麵。

問題總是有辦法可以解決的,如果你遲遲不采取行動加以補救,這個問題就會深深植根,到時候你就隻能選擇忍受它。

那些正視問題並認真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人,會努力逆流而上,並且把焦點放在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上。你自己就身處在這艘船上,自然應該一肩挑起責任,盡力將這艘船維持在最好的狀態,不要把精神專注在船身的漏洞上,那隻會讓你感到害怕、憤怒、絕望或是麻木。

當我們以正確的態度看待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問題時,它們帶來的挑戰會使我們振奮、充滿活力。那些問題能夠讓我們的思考進入新的境界,同時也能夠刺激我們的心智與才能的發展。

2.看清事實才能使思考方法正確

一個人如果不看清事實而盲目思考,那他就永遠也思考不出正確的結果,也無法認識到這種思考是錯誤的。

有關專家認為,正確的思考方法有時會受到某種力量的幹擾、誘惑甚至是暫時性懲罰。但是,思考方法正確會使你避免得出錯誤的結論,使你避免陷入危險的誤區。

無數經驗告訴人們:思考方法正確的前提是看清事實。

在法律程序的領域中,有一項被稱之為“證據法”的原則,這項法律的目的就是取得事實。任何法官,隻要他能根據事實來做判決,他就可以把案子處理得對一切有關係的人都同樣公平;如果他故意回避這項“證據法”,根據道聽途說的消息來做判決或結論,他就可能冤枉無辜的人。

“證據法”根據它所使用的對象與環境而有所不同。在缺乏應知道的事實時,如果你能夠假設,在你眼前的證據中,隻有那些既能增進你自己的利益,但又不會對任何人造成損害的證據,才是以事實為基礎的證據,你隻要以這一部分證據去判斷,就不會出錯。

但是目前的狀況是,有許多人錯誤地——他自己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把事情的利害關係當作事實。他們願意做一件事,或是不願意做一件事,唯一的原因是這件事能否滿足自己的利益,而未曾考慮到這麼做是否會妨礙到其他人的權益。

不管多麼令人感到遺憾,這仍然是事實:今天大多數人的想法,是以利害關係為基礎的。在事情對他們有利時,他們表現得很“誠實”,但當事情對他們似乎不利時,他們就會不誠實,還會為他們的不誠實找到無數的理由。

思考方法正確的人決不會如此,他會製定一套標準來指引自己,並時時遵從這套標準,不管這套標準能否立即為他帶來利益,或是偶爾還會帶給他不利的情況。因為他知道,到最後,實事求是的人終將達到成功人生的最高峰。

一個人最好在心理上做個準備,使自己了解,要想成為一個思考方法正確的人,就必須具備頑強堅定的性格。

在追求事實真相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借鑒他人的知識與經驗,用這種途徑收集事實之後,必須很小心地檢查它所提供的證據,以及提供證據的人。而當證據的性質影響到提供證據的證人的利益時,我們有理由更加詳細地審查這些證據,因為,這些牽動了利益的、與事實證據有關係的證人,通常會向誘惑屈服,而對證據予以掩飾。一個實事求是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依據客觀條件正確地分析思考,即使有時查尋到真實的事實很困難,他也會主動去尋找,一直到找出真相來為止。這是做人的良心,也是處世的原則。

一個人如果知道他是憑著事實工作,那麼,他在工作時將會產生自信心,這將使他不會躊躇或是等待。他事先就知道,他的努力將會帶來什麼結果。因此,他的工作效率比其他人高,成就也將勝過其他人;其他人則必須摸索前進,因為他們無法確定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否合乎事實。

人生總是如此,成功隻屬於前者,而與後者擦肩而過。

3.鄭板橋改詩帶給我們的思考

疑問是幫助人們找到科學方法的金鑰匙。多一個疑問,便多一分成功的希望。

古人雲:“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現在有許多人,隻是裝進現成的知識和結論,既無疑,又不問,學習如一潭死水。這樣做隻能扼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法國作家巴爾紮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的是問號”。俗話也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從科學發展的曆史看,一些科學領域重大的發明和突破,往往是從“疑”開始的,所以,要想自己走向成功之路,我們要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他少年時,有一次隨老師到野外遊玩,路過一座小橋,發現橋下有一具女性的屍體。大家議論紛紛,這時老師賦詩一首,詩句是:“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

鄭板橋聽了,感到不對頭,就問老師三個問題:“你如何知道這個少女是16歲?又怎知她是被風吹落小橋的?你怎麼看見她三魂七魄隨波逐浪翻轉的?”這一問問得老師無法回答,麵紅耳赤。老師無奈,隻得反問他:那照你的意思,詩該怎麼作?鄭板橋想了一下,便改了幾個字,詩成了這樣:“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青絲隨浪轉,粉麵泛波濤。”

老師和同學們都稱讚詩改得好。鄭板橋敢於疑,又肯於問,這確是求學者良好的品質。所以,鄭板橋自己也說:“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隻是一條鈍漢耳。”

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善於敏銳地提出問題的能力,常常多問幾個為什麼。教育家陶行知就給我們開了一劑藥方,來醫治隻學不問的毛病:“我有七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其姓與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者,好像弟弟與哥哥。”

4.學會分析,把問題想透徹

把問題想透徹,既是一種很好的思維品質,也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隻有想透徹了,才能找到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