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堅持和執拗等於無知,不思變通的執著隻會讓人走進死胡同。執著需要變通的意識,適當的時候,知難而退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經過努力和認真思考後做出的明智選擇。
學會突破思維方式,讓大腦多“走些路”很重要。
1.在變化中尋找人生的突破口
在變化中尋找,在創造中發現,隻要你決心夠大,眼光夠準,那麼,你就能找到人生的突破口,因為變化時時發生在你的身邊。
無論誰都不能否認,有了變化才有事業轉折的機遇,失去變化,差不能變好,好也不能變成更好。沒有變化,貧的仍貧,富的不會更富。變化是永恒的,世界是個不斷變化的萬花筒,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變化都是客觀存在的。作為一個想實現自己夢想的人,其實不應害怕變化,因為變化意味著機會,真正要做的是順應變化,創造變化,然後在變化中尋找人生的突破口,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1979年,李嘉誠成功收購英資集團和記黃埔,轟動香港,也引起了國際注目。
和記黃埔是由和記企業與黃埔船塢合並而成,合並之前,和記企業經曆了1973年股災和1974年石油危機,業務一落千丈,李嘉誠經由彙豐銀行注資,成為和記的大股東。
1977年和記與黃埔合並,1979年彙豐銀行不把和黃股份賣給英資集團,而賣給華資的李嘉誠,固然由於長江實業發展蓬勃,李嘉誠的企業才華深受讚賞,但政治形勢的微妙變化,也是促成彙豐銀行董事局決定的重要因素。
《李嘉誠成功之路》一書寫道:
“這種現象決非偶然,仍是香港新的過渡時期的產物。彙豐銀行此舉進一步改善了它與華資集團甚至與中國的關係。彙豐銀行董事局的主席沈弼……不會不注意到李嘉誠是北京中國政府所信賴的愛國者,可以在彙豐銀行與中國政府的溝通中起著某種特殊作用。”
該書又引述和記黃埔董事局主席助理的話說:“香港目前的政治與經濟因素是促使上海彙豐銀行決定不將和記股權轉讓與其他英籍人士控製的公司……銀行方麵是樂意見到該公司由華籍人士控製的。”
毋庸置疑,李嘉誠的這次成功就是變化的環境帶來的,但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還需要你主動去把握,否則就算天上掉餡餅,也不會掉在你的頭上,所以,為了獲得成功,一個男人應當在變化的環境中該出手時就出手,而且出手一定要出對,緣木求魚是無結果的。在關鍵的曆史變化時刻,如果選錯方向,後果將不可想象。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標的革命風潮席卷神州大地。革命勝利的消息也傳到了偏僻的山鄉,這使劉伯承回想起任賢書先生極力倡導武功的教誨,他第一次強烈地感到武力的神聖和強大。於是,輟學務工的他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參加反對清政府的學生軍,以自己的武力投入到打倒封建統治、拯救民族的偉大鬥爭中去。
有朋友勸他去經商,他卻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男子漢大丈夫應仗劍拯民於水火,而不能隻顧個人的富貴與安逸。從此,他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武力救亡的革命事業中去,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宏願。
麵對曆史巨變所產生的偉大機遇,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而劉伯承則一眼看破了那個時代的本質,勇敢地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從而把自己的命運與曆史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成為了一代偉人。
人生不如意時,與其整天哀怨,不如自己在變化中尋找機會。外界變化之時,正是機會降臨之時。這裏所謂的“變化”,有時得靠自己創造,有時則是對方突然丟給你的變化球。
不論情形如何,重要的是,不要害怕變化,也不要放棄努力的決心。
即使處境令你難堪,也要當作是“給你一次經驗的機會,有益無害”,“這正是激發自己的潛能的好時機”。那麼原以為是“禍”的事情必能化解為“福”了。如果你認為事業的最終目的在於自我實現而不僅是賺錢,那麼對你來說選擇自己想做的、自己喜歡的工作,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作為一名胸懷有大誌的人,不要老是等待機會來臨,而要在變化中尋找人生的突破口。
2.不思變通的執著就是無知
對一個不思變通的人而言,執著意味著死路、意味著偏執、意味著走極端。
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頓曾說過:“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該發揮哪些構想,而哪些構想應該丟棄;否則,會浪費許多時間。”牛頓早些時候曾是一個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取證後才放棄了這一構想。在失敗麵前,他感到失望,但他明智地選擇退出對永動機的研究,這成為了他日後成功的一塊基石。
如果牛頓當初執迷不悟,別說他會取得驚人的成就,恐怕連取得一點進步,甚至想繼續從事科學研究都會變得很困難。所以,任何事情,隻有先做對,才可能進一步做好。就如同你要到一個地方,必須先要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一樣。對生活、工作,並不是說隻要付出就會有收獲。如果你一開始就把事情做錯了,那麼你付出的越多,損失就會越大。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變通,不思變通的執著就是無知。沒有理性的支配,任何事物都不會持久。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狗與心理學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有一批狗在一個很簡單的任務上全都失敗了。
實驗中,有一個很大的籠子,底由鐵皮做成。籠子中間用一個鐵柵欄,把籠子分為兩半。把狗放進籠子的一邊,在籠子底上通電,狗受到電擊會感覺到劇烈的刺痛。一些狗受到電擊後,會很快地跳到籠子的另外一邊去,從而躲避了電擊。在另一邊受到電擊時,這些狗又會很輕鬆地跳回來,到沒有通電的一邊去。這個實驗是很簡單的,隨著通電部位的變化,狗就在這個箱子中間穿梭跳動以躲避電擊。因此這個箱子也被形象地稱為“穿梭箱”。
但是,有另外一批同樣的狗,它們在穿梭箱中受到電擊時,不做任何跳躍和掙紮的動作,隻會渾身發抖,低聲哀鳴。為什麼這些狗會表現出這種任人宰割的慘相呢?
原來,心理學家在把這些狗裝進穿梭箱前,對它們進行了如下的操作:把這些狗拴在一根鐵柱子上,時不時地用電刺激他們,狗受到電擊後會掙紮、跳躍、咆哮,但是無論它們怎麼掙紮,都擺脫不了電擊的折磨,經過幾天數十次的電擊和無效的掙紮後,這些狗都放棄了努力,在受到電擊時,隻是趴在地上,瑟瑟發抖,低聲哀鳴,再也不掙紮了。這時,再把這些狗放進穿梭箱中,對這種輕輕一躍就能擺脫的電擊刺痛,它們也認了。
這雖然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實驗,實驗的對象是狗,但是如果我們這樣設想,把這個籠子比作人們生活、工作的環境,把那隻狗比作自己,在受到外界種種“刺激時”,人們又會做出什麼樣的“條件反射”呢?可以準確地說,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
(1)隻想著改變環境,不想著改變自己
現實中,這是大多數人持有的一種心理特征。他們想做成一件事情,或是想成就一番事業,但是在麵對各種外在變化時,卻不善於改變自己,隻善於遵守規矩做事,或是執著於改變一些無法改變的“潛規則”。
“我在這兒已經勤勤懇懇地工作了30年,”一位員工向老板抱怨道,“但你為什麼一定要提拔許多比我少20年工作經驗的人呢?”
“不對,”老板說:“你隻有一年的經驗,不可否認你做事努力,但是你沒有任何長進,直到現在你仍在犯第一年剛做事時的錯誤。”
這是許多職場人士慣有的一種心態。在他們眼中,“執著就是一生隻幹一件事”,“執著就是屢敗屢戰”,但他們卻很少去思考:一生如何做好一件事?同樣的錯誤與失敗為什麼屢禁不止?
要知道,效率不是忙出來的,執著也不是簡單地堅持。
(2)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
改變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除非你什麼都不做,否則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誤。這不應成為一個人故步自封、維持現狀的理由。錯誤對一個人造成的損失,原因往往不在錯誤本身,而在於犯錯人的態度。
“我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一位年輕的助手對愛迪生說:“我們已經試了2萬次了,仍然沒找到可以做白熾燈絲的物質!”
“不!”愛迪生回答說,“我們的工作已經有了重大的進展。至少我們已知道有2萬種不能當白熾燈絲的東西。”
這種精神使得愛迪生終於找到了鎢絲,發明了電燈,改變了曆史。的確,許多材料不能做燈絲,這是無法更改的事實,對於一個不思變通的人而言,每一次這種材料的發現都意味著一種失敗。但如果變換一種方式看問題,那也是一種發現、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