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意誌頑強,敢於挑戰命運之神(3 / 3)

人一生的成敗,全係於意誌力的強弱。具有堅強意誌力的人,遇到任何艱難曲折,都能克服困難,消除障礙,但意誌薄弱的人,一遇到挫折,就畏縮不前,最終歸於失敗。實際生活中有許多人,他們很希望自己上進,但卻意誌薄弱,沒有堅強的決心,不抱著破釜沉舟的信念,一經挫折,立即後退,所以隻能遭到失敗的命運。

也有很多人在開始做事時往往給自己留著一條後路,作為遭遇困難的退路。這樣也是成就不了偉大的事業的。

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務必抱著絕無退路的決心,勇往直前,遇到任何困難、障礙都不能後退。如果立誌不堅,時時準備知難而退,那就絕不會有成功的一日。

一個人隻有具備了成功的決心和信心,方能克服種種艱難,去獲得勝利,這樣才能得到人們的敬仰。所以,有決心的人,必定是個最終的勝利者。

對很多人尤其是對很多渴望成功的人來說,猶豫不決的痼疾已經深植於大腦中,這些人無論做什麼事,總是留著一條退路,絕無破釜沉舟的勇氣。他們不明白把自己的全部理想貫注於目標,是可以生出一種堅強和自信的,這種堅強自信能夠破除猶豫不決的惡心,把因循守舊、停滯不前苟且偷生等成功之敵,統統捆縛起來。

有人喜歡把重要問題擱在一邊,留待以後解決,這其實是個惡習。如果你有這樣的傾向,就應該盡快將其拋棄。你要訓練自己學會敏捷果斷地做出決定。無論當前問題是多麼的嚴重,你固然應該把問題的各方麵都顧及到,加以慎重地權衡考慮,但千萬不要陷於優柔寡斷。你倘若有慢慢考慮或重新考慮的念頭,準會失敗。即便你有一千次錯誤的決策,也不要養成優柔寡斷的習慣。

當機立斷的人,遇到事情就會迅速做出決策。而優柔寡斷的人,進行決策時,總是逢人就要商量,即便再三考慮也難以決斷,這樣終至一無所成。

如果你養成了決策以後一以貫之、不再更改的習慣,那麼在做決策時,就會運用你自己最佳的判斷力。

但如果你的決策不過是個實驗,你還不認為它就是最後的決斷,這就容易使你自己產生重複考慮的不良習慣,也因此不會產生一個成功的決策。

如果決策後決不更改,你就會在決策之前小心翼翼慎加判斷,從而訓練、發揮你自己的最佳判斷力。因為你清楚地知道,一個未加深思熟慮的決策,必定不會成功。既然是經過了慎重的利害思考,你就不要猶豫,更不要給自己留退路。

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愷撒大帝統領他的軍隊進攻英格蘭。

愷撒雖然充滿了必勝的信心,但他也要號召自己的將士與自己共同浴血奮戰。他該怎麼辦呢?

在所有將士抵達英格蘭後,愷撒讓人將所有運送他們的船隻聚攏在一起,然後在大家驚愕的目光中,把船隻燒毀了。

在滿天的火光中,愷撒登上一處高地,大聲說:“現在所有的船隻都已被燒掉了,也就是說,除非我們能夠打敗敵人,否則決無退路。”

將士們都明白失敗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個個奮勇作戰,最終獲得了勝利。

隻有破釜沉舟的軍隊,才能夠樹立一死相拚的決心,取得最終的勝利。同樣,不給自己留退路,才能鼓足勇氣全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7.真正的夢想是做最具挑戰性的事情

每個人遇到困難時,都會產生畏縮、恐懼的心態,而好勝心和勇於接受挑戰,是振奮人心的最可靠的方法。

在你的人生清單上挑選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事,它們很可能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事。

如果你覺得任何事對你都不具挑戰性的話,表示你可能正處於疲憊、恐懼及低潮的狀態,那麼你就要認清一個事實:現在,你該休息一下,尋求一些幫助,找一個不會使你感到身心俱疲的地方,放鬆一下自己。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接受挑戰。

你對自己人生的使命感,會驅策你逃脫安逸的環境、迎向挑戰。

如果你一直安於現狀,終將會感到失望及不滿。為什麼?因為你害怕——害怕失敗、害怕丟臉、害怕被拒絕,害怕正是你安於現狀的主要原因。害怕是一種軟弱的表現,它會使你退縮不前、失去勇氣、自我封閉,而這些退縮、膽怯、封閉的現象,會使你感到越來越不滿。

你也許會說你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或者你真的這麼想),但是如果你沒有成長、不追求挑戰、不敢冒險,你就很難真的感到滿足。在你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角落呐喊著:“我需要更多、更新、更好的事物,它或許被層層的失敗、貶損、侮辱、拒絕和消極的想法覆蓋,但這種希望自己進步的渴求一直在我心中。”

相反的,一個勇敢前進、不斷接觸、追求、學習新事物的人,即使他目前尚未達到目標或成就不大,但是他一定對自己的人生非常滿意,因為他的人生有方向、有情感、有成長。這使他覺得滿足而有收獲,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意義。

這與我們平時所說的自滿是兩回事,我們可以滿意自己的價值觀及尊嚴,滿意自己的優點、能力以及衝勁,但我們不應該對自己現有的成就感到滿足而自滿地說:“這樣就夠了,這就是我所能成為的、擁有的、做到的,我已經達到極限了。”有這種狹隘想法的人,無疑是在自我局限,阻礙了自己的潛能,也限製了自己的發展。

對自己的價值觀及尊嚴感到滿意使我們心靈平靜。但對自己與生俱來使命的追求感到滿意,卻會給我們帶來停滯、失望與不滿。

這就要求我們要選擇最具挑戰性的事,這可能會使你有一點惶恐,但更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你的創造性和最大潛力。

如果你可以輕易地依據自己現有的能力達成目標,而沒有學習到新的事物、沒有改變、沒有成長,也沒有做什麼嚐試性的冒險,那麼你的這個選擇就稱不上“使命”,你隻不過是抓住擺在眼前的機會而已。

這二者有很大的差別,你的使命永遠在你的前方,當你追求自己的使命時,它也會獲得發展與成長。但你永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完成它,它永遠在前方召喚你,促使你迎向挑戰,引導你更上一層樓。如果你所選擇的目標是你現在一出門,馬上就可以買到或做到的事情,那麼這並不算一項挑戰,它或許是一種機會,但絕對不是你的使命或夢想。

你的夢想中必須要含有某種能激勵你自我拓展、自我要求的要素,而這些要素也會幫助你不斷成長、改變、進步。

一個真正的夢想必定充滿挑戰性,正因為它具有挑戰性,又是由你自己所選擇的,所以你一定會積極地想完成它,換句話說,你的使命不僅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是激勵你的原動力。

美國著名的成功大師奧裏森·馬登曾經說過:“思考能拯救一個人的命運。”

世界上最有貢獻、最有價值的人就是那些目光遠大、有先見之明且有執著精神的思考者。因為他們能夠做到勤於思考、善於思考,並以積極的思考征服其消極心態,同時,也會以不斷變通的執著去成就大事。

學會執著的思考,學會不斷變通的執著,讓思考為執著增添力量,成功才會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