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專心是銀,一心一意方能成就事業(2 / 3)

那麼,世界上動物如此之多,在大大小小動物之中,為什麼李貴真偏偏選中了跳蚤,把它作為自己畢生研究的對象呢。

原來,李貴真來貴州時,正趕上雲南鼠疫大流行,死屍成堆。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李貴真和金大雄。

提起鼠疫,現在許多年輕人都會感到很陌生。可是幾十年前,它卻是人類的大敵。在倫敦,一次鼠疫流行能使城市居民死去一半。在中國東北遼寧一帶,僅1914年就有50多萬人死於鼠疫。鼠疫主要由跳蚤等昆蟲傳染。跳蚤喜歡吸鼠血,又喜歡吸人血,結果,跳蚤就會把鼠疫傳給人類。跳蚤不僅傳染鼠疫,還傳染斑疹傷寒、絛蟲病等,可謂是個子極小,危害極大的害蟲。在新中國成立前,跳蚤不知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更可怕的是,雖然當時人們幾乎天天見它,天天挨它咬,天天捉它,卻幾乎無人研究它,隻有幾個美國人曾在中國作過一點研究。要消滅跳蚤,必須先研究跳蚤,李貴真決心建立中國自己的蚤類學。

李貴真為捉跳蚤付出了多少艱辛,恐怕誰也說不清。為了捉跳蚤,她不知冒過多少次險,不知磨破了多少鞋底,不知刮破了多少件衣服,不知被跳蚤咬過多少次!

可這一切,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僅僅是工作前的準備工作,更複雜、更細致、更艱難的工作還在後邊。

研究跳蚤很難很難。首先是跳蚤的種類太多,世界上有兩千多種跳蚤,簡直是個跳蚤大世界。

其次是跳蚤太小了。一隻跳蚤可能隻有一粒小米那麼大,觀察、鑒別跳蚤隻能借助於顯微鏡。要觀察跳蚤,首先必須製作標本。製造一個小小的跳蚤標本,竟然需要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非常重要,必須慎之又慎,稍有疏忽便會前功盡棄。

鑒別一隻跳蚤,則是更為複雜、細致的工作。必須整天用顯微鏡觀察,然後在紙上畫出跳蚤的形態圖,畫出跳蚤的眼、觸角、氣孔、臀板、爪、腿骨、觸須、梳齒……再進行比較、鑒別,而這每每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跳蚤雖小,畫起來卻比大動物還難。

平凡、單調、枯燥、精密度高……這是李貴真所從事工作的特點。在這樣的工作中,需要高度負責的精神與非凡的耐心。這大概也是一切科學工作者所共同具備的特點。李貴真就是這樣的一位探索者。

李貴真靠著非凡的認真、細致與毅力,發現了一種又一種新跳蚤,為中國蚤類學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每當通過鑒別發現一種新跳蚤,她都激動不已。

後來,在金大雄的幫助下,李貴真完成了10萬字的《蚤類概論》,在國際上被譽為“關於中國蚤類學的權威性著作”。

李貴真原來是個興趣廣泛的青年,她對文藝、繪畫、音樂、地理都有濃厚的興趣,但為了研究跳蚤,她舍棄了許多,包括舒適的生活,也包括自己的興趣愛好。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的蚤類學研究,並成為這方麵的權威。

李貴真致力於研究跳蚤學這一事例說明人要有所作為,必須對自己的才能實行“聚焦”,專於一、精於一,幾十年如一日,否則與成功就隻能是隔岸相望。

不單是李貴真,成功人士所遵循的幾條成功定律中,第一條就是專注於目標,清楚地認識它、緊緊地盯住它。懷抱一個目標,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希望就在前麵。當我們專心於我們的事業時,我們將會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因素的幹擾。

無論做什麼事情,隻有專心、專一,才能夠獲得成功;無論是現在,還是古代,都需要有一種專一的精神,才能夠獲得成功。李貴真教授是這樣,而古代李時珍寫《本草綱目》也是靠著這股子專一、專心的精神才獲得了成功。一個人追求理想應當堅定不移、不被困難左右。那些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精力、三心二意。

隻要足夠專一、足夠專心,你也能夠按住“成功的跳蚤”!

3.隻要你目標專一,整個世界都會給你讓道

當你鎖定好目標時,就要清楚地認識它、緊緊地盯住它。再加上堅韌不拔的決心、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達到目的。這是要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所必備的。

盧梭說過:“當一個人一心一意要做好事情的時候,他最終是必然會成功的。”

在央視的《人與自然》節目中,曾經有這樣一個鏡頭:在非洲馬拉河的兩岸,青草鮮嫩,一群羚羊在那兒無憂無慮地享受這大自然的饋贈。這時,一隻非洲豹隱藏在草叢中,準備向羚羊發起進攻。它悄悄地向羚羊逼近。突然,羚羊察覺到了危險的降臨,立刻開始四下狂奔逃命。

非洲豹猛地一躍,箭一般地射向羚羊群。它盯住一隻未成年的羚羊,一直向它追去。羚羊跑得飛快,非洲豹更快。在追趕過程中,一隻又一隻的羚羊站在旁邊觀看,可非洲豹並沒有改變方向去追離它更近的羚羊,它隻是一味地朝著那隻未成年的羚羊瘋狂地追趕。羚羊跑累了,非洲豹也跑累了,二者展開了耐力的較量。終於,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倒下了。

非洲豹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它緊盯著這隻未成年的羚羊,而且就認準了這一隻。如果它去追那些成年的、身強力壯的羚羊,必然難以成功;如果它去改追其他的羚羊,它已經累了,而其他的羚羊正有勁兒,跑得飛快,它怎能追得上呢?到頭來,它隻會一無所獲。

美國19世紀哲學家、詩人愛默生說:“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他所說的“一心”就是聚精會神、心無旁騖、不受任何幹擾。在人生的旅途上,最關鍵的就是集中精力和資源,一心一意緊緊地把握好每時每刻,把握好既定的方向和目標。因為任何分心、毫厘偏離,都可能會令成功擦肩而過。

能夠堅持自己目標的人,最終一定能夠贏得成功。

英國偉大的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首先注意使誌向明智而正當,既經確定之後,便應斷然地追求不輟,莫因一次挫敗而放棄了原先決定的目標。”這句話是多麼智慧啊!它告訴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要先確立好自己的目標,然後再向著這個目標不斷奮進。這句話也在時刻告誡我們,不要因為一次小小的失敗而放棄原定的目標。人的一生不可能太順當,人生道路上的磕磕碰碰就好比逆水行舟,隻要把舵掌好就可以在驚濤駭浪中乘風破浪。

在人生的戰場上,我們經常為平庸者成功和聰明人失敗而感到驚奇。那些看似愚鈍的人有一種頑強的毅力,一種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如磐石的決心,一種從不受任何誘惑、不偏離自己既定目標的能力。相反,那些聰明卻不堅定的人,往往沒有一個明確目標,四處出擊,結果分散了精力,浪費了才華。

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上,隻要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並為之努力,我們就一定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大顯身手、實現自身價值。

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沙漠,號稱“死亡之海”,一般人想要通過都會有生命危險。可是有這麼一個人,他硬是用自己的雙手搖著輪椅穿越了這片令人聞之色變的“死亡之海”,在吉尼斯世界紀錄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他就是著名職業旅行家、世界吉尼斯紀錄創造者、手搖輪椅萬裏行中國第一人——殘疾人英雄尹小星。

尹小星出生於江蘇徐州的一個農村家庭,1歲時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症,雙腿嚴重萎縮殘廢,從此與輪椅為伴。但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勇敢麵對厄運、積極麵對人生,為了夢想不懈奮鬥。

1991年,有一位殘疾朋友自修兩種外語,曾成功地翻譯了兩本外語書,但當他申請工作時,所有單位都因他是殘疾人而拒絕接收。到處碰壁後,那位朋友一氣之下,攜著他曆年來獲得的榮譽證書、出版的作品跳樓自盡。這一悲劇事件深深地觸動了尹小星的心靈,也促使他產生手搖輪椅走遍中國的念頭。他希望以此來喚醒殘疾朋友自立自強的誌氣!

1991年12月8日,尹小星開始了他的“手搖輪椅神州萬裏行”。幾年來他走遍了祖國的東西南北。

1995年3月,他徒手登上了以險峻著稱的華山。華山的“天梯”、“雲梯”、“長空棧道”都是極險的關口,台階隻有半腳寬,並且基本上呈垂直狀。尹小星隻能像長臂猿一樣完全依靠雙臂抓住鐵索上下,用了14個小時終於登上華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的落雁峰。到1996年5月1日,尹小星用7.5小時登上泰山極頂之後,五嶽已全被這位殘疾青年征服了。

尹小星並沒有停下自己前進的步伐,他的目標是青藏高原。西寧到拉薩這條公路經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全長近2000千米。青藏高原的空氣含氧量僅是平原上的30%,必經的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空氣稀薄,嚴重缺氧,被稱為“生命的絕對禁區”。

尹小星從青海進入西藏時,已是8月中旬了。在平原,他最多一天可走160多千米。而在青藏高原上行走,海拔越高越費力氣。可他堅持一般不用氧氣,隨身攜帶的一袋氧氣留在遇到極度危險的時候再用。此時,他每天平均隻能走30多千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