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突發事件(2 / 2)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國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較低的呢?從學校教育方麵來講,中國的教育模式一直就是應試教育,學校普遍忽視了對學生危機教育、防範意識教育、災難教育,特別是忘了告訴學生當遭遇不同危機時怎麼去麵對,以及處理的技巧等,導致學生在麵臨大事、要事和急事時,出現價值錯位、心理失衡、舉止無措的現象,從家庭教育方麵來講,現時在校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使他們的獨立性、受挫能力、意誌力等都相對較差,對於家庭的依賴性相對較大。而家長又相對缺乏憂患意識和對子女自救技能的培養意識,使他們麵對突如其來的困難時沒有很好的應對能力。從社會教育方麵來講,大多數學生的應急能力訓練,還僅僅停留在理論上的“安全教育”學習,非但沒有各種緊急事件的模擬演練,連宣傳教育都很少,每次都是在發生事情後才進行宣傳性的全民教育。最後,從大學生的發展特點來看,大學階段是人生最彷徨的階段,是心理上的無助期。大學生一方麵想有抱負另一方麵又缺少經驗和展示平台,再加上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多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並且情緒不穩定,易激動,心理承受力弱。因此在校大學生真正麵臨突如其來的疫情、被盜、火災、中毒等危機事件,容易受暗示影響而反應過激,無法做出理性的思考,集體無意識地表現出一片混亂,無法做到保持冷靜,且誇大所受到的挫折和壓力,也不能關心同學受到的壓力,更不能掌握機會,調整自己,恢複平靜。

綜上所述,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從小就缺乏災難教育和意誌力的磨煉,缺乏危機教育,造成危機意識的淡漠。使相當多大學生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缺乏獨立分析和靈活應變能力,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能在事件發展初期就事先預見、迅速處置和有效控製,無法沉著應對,甚至造成災難的擴大,甚至不能在事件後盡快恢複心態平靜。

三、應對突發事件的基本要求

第一,保持理智和清醒。災難發生時,當你回過神來要逃生時,如果你身邊的人仍然驚恐萬狀、呆若木雞怎麼辦?這時,你應當輕聲提醒他:“沒關係,別緊張,我們要馬上離開這裏。”注意你的聲音!應當是友好而親切的,驚聲尖叫或大聲斥責,都會大大加劇當事人的恐慌。

第二,正確判斷果斷決策。事故發生後可先進行幾秒鍾的思考,對危險的來源、性質和正確應對方式迅速作出正確判斷。例如,球場騷亂,若毫無目的地隨人群奔跑,往往是發生踩踏事件的重要原因,正確的方法是盡快逃離人群。若已被卷入人群中,應雙手抱胸,兩肘朝外,以此姿勢來保護肺和心髒不受擠壓。

第三,堅定信心,忍痛自救。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發生牽動著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值得欣慰的是,在這場災難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的一些場景:“我一定會活下去”、“我知道你們會來救我”、“為了愛人,我堅持下去就是一生一世”……獲救後,幸存者一句句充滿人性光輝和生命意誌的話語,感動了整個世界。正是這些幸存者們堅信自己能獲救,相信自己一定能活下來,才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