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及國防建設(2 / 3)

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戰場效能必將持續提高。信息技術將使戰爭要素得到最優化組合,戰爭力量將在最關鍵的地點、時機、方向上,以最佳攻擊手段、攻擊強度和最小損耗,對與政治目標最密切關聯的關鍵目標,實行精確、集中、有效的能量釋放,從而產生了很高的戰場效能。

人類的戰爭能力的快速提升,將使信息化戰爭中的對抗更趨激烈,參戰人員在知識、能力、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大大增強。

5.對經濟和科技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強

信息化戰爭對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有很大的依賴性。信息化戰爭作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戰爭目的有限、作戰進程快捷,有時首戰即意味著決戰。信息化戰爭追求的是信息的效率,能保證對作戰有用的信息在最短時間內流動,以信息流動的速度優勢製勝,以時間贏得戰場主動。同傳統戰爭相比,信息化戰爭廣泛應用了最新的尖端技術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財力的耗費變得十分巨大。信息化戰爭是以尖端科技和充足財力資源作為前提,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支撐,這在近幾場信息化戰爭中已經得到充分的表現,表明了信息化戰爭不僅是戰爭雙方在軍事上、政治上的對抗,更是雙方在科技上、經濟上的對抗。美國B—2A隱形戰略轟炸機單架飛機的研製費達到了20多億美元;組建一個具有基本信息戰能力的航母編隊需要100多億美元;一枚巡航導彈值百萬美元;一顆“鎖眼-12”衛星的造價達14億美元。42天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消耗物資種類達1.7萬餘種、3000多萬噸,花去了1100多億美元。而且隨著戰爭形態的發展,物資消耗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向。同時,信息化武器的研製、生產、維護、使用都離不開科技力量和經濟力量的支撐。高素質人才培訓、購置昂貴的設備和較長的研製周期,都需要耗費巨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資比研究開發投資還要高出5~20倍;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快,新武器的替換耗費大量資源。信息技術發展越快,信息化戰爭對經濟、科技依賴性越強。

二、信息化戰爭與國防建設

麵對信息化所帶來的軍事變革,既是挑戰,更是曆史的機遇,我們必須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創新思維,加快以武器裝備和人才隊伍為核心的軍隊信息化建設,以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實現偉大祖國的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1.積極創新軍事理論

在未來戰爭中,由於客觀條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必須努力創新軍事理論,研究和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戰略戰術。軍事理論創新在軍事創新體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先進國家軍隊相比,我軍無論是在軍事技術、武器裝備係統,還是在軍事理論、編製體製等方麵都遠遠沒有適應信息化戰爭的要求,作戰理論研究還沒有真正起步。按照“戰術牽引技術”運行機製,如果在這場以信息戰為核心的新軍事革命運動中,我們在軍事理論方麵不能有所創新,就不能趕上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就會長期落後。

軍事理論創新是新軍事變革的靈魂和重要標誌,反映了新軍事變革在理論上的發展規律,涉及軍事領域的各個方麵,包括戰略理論、戰爭理論及作戰理論。在理論創新上,要密切關注世界安全形勢和世界軍事發展趨勢,立足中國的國情和軍情,著眼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拓寬戰略視野,更新發展觀念,深化科研改革,努力構建具有中國軍隊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充滿發展活力的軍事科學體係,緊緊圍繞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難點問題,積極推進軍事理論創新發展。

2.加快軍隊人才戰略工程的實施

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是知識的較量,是技術的較量,更關鍵的是人才的較量,這已是全世界的共識。麵對信息化戰爭的威脅,謀求信息化作戰能力建設的跨越發展,需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把信息化戰爭軍事人才建設擺在戰略高度予以足夠地重視,加緊培養和造就信息化戰爭需要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江澤民曾指出:“在未來的信息化戰場上,知識將成為戰鬥力的主導因素,敵我雙方的較量將更突出地表現為高素質人才的較量。如果我們不把人才培養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就難以建設現代化軍隊,也就難以戰勝擁有高技術優勢的敵人。”因此,信息化戰爭的發展,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高素質軍事人才的培養是關鍵。

毛澤東同誌曾經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控製和利用,都要通過人去操作和控製。海灣戰爭中,伊拉克雖然擁有為數不少的高技術武器裝備,但由於人員素質低,無法全麵掌握武器設備的操控,使先進武器設備的效能無法發揮。而美軍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設在卡塔爾美軍中央總部的聯合作戰網絡中心,其信息處理與分析人員有700多名(約占該中心工作人員的80%)。他們利用高效的信息處理係統,隨時對所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審查和過濾,然後將戰場信息報告聯合作戰中心的指揮官,供其決策指揮。美軍指揮機關運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使作戰反應靈敏、兵力調動迅速。因此,無論信息化武器如何發展,其威力如何巨大,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這一真理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在人和武器相結合的統一體中,人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武器則處於從屬地位。信息化武器的發展,隻不過是人的能力的延伸,絲毫也沒有降低人的因素的作用。相反,武器裝備越是信息化,對人的素質要求也越高,人的因素就越重要。美國國防部關於海灣戰爭致國會的最後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的人才是美軍第一需要。沒有能幹的、富有主動精神的青年男女,單靠技術本身是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的,優秀的領導和高質量的訓練是戰備的基本素質。隻有訓練有素,部隊才能對自己的指揮員和武器裝備充滿信心。”

大量高技術武器裝備為加強國防和提高軍隊戰鬥力創造了條件,其發展呈現出信息化、智能化、網絡一體化的趨勢,而由此推動了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發展、軍事理論的創新、軍隊體製編製的改革、信息化後勤保障的建設等,這就在軍隊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方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為國防現代化、軍隊現代化建設,打贏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信息化戰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由於信息化戰爭集高新技術為一體,涉及武器裝備、戰場的指揮控製、兵器的操作使用、係統的維護與保障等大量的專業和技術種類,信息化戰爭軍事人才不可能是某一種類型的人才,而是聚合了不同專業門類人員的一個巨大的人才群體。這個群體包括:集科學文化知識、軍事高技術知識和專業知識於一身,並掌握高超指揮藝術的指揮人才;既知識廣博,又是某一領域的專家,特別是具有與指揮員同步思維甚至超前思維與全向思維能力的參謀人才;信息化戰爭是科技密集型的高技術戰爭,因此必須有一批能駕馭尖端科技、掌握和精通現代信息技術的科學家群體;具有高深的專業知識和很強創新能力,能熟練操縱信息化戰爭武器裝備的技術專家人才;提供裝備維護與保養,具有精湛操作技能的士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