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初開始,中國內地方麵接連推出了多項對台工作新舉措:主動提議並盡力促成台商春節包機,“雙向、對飛、不中停”尤其是大陸民航機首次以正常方式飛抵台灣,寫下兩岸航空史的嶄新一頁;以近幾年罕見的姿態與規格,派兩位高層官員專程赴台吊唁已故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以顯示對逝者的敬意及對台灣民眾的尊重;借紀念“江八點”發表10周年之際,由賈慶林發表頗富新意與善意的政策講話,顯示出促進兩岸交流、改善兩岸關係的真誠願望。
胡錦濤同誌2006年3月份的“四點意見”,即:第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第二,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第三,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第四,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四點意見”集中體現了大陸對台政策的新思路,那就是:原則堅定,策略靈活;對“台獨”嚴陣以待,對台灣同胞飽含熱情;願與島內一切有誌於發展兩岸關係的個人、團體、政黨或政治勢力加強聯係,更把為台灣民眾辦好事放在中心位置。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表明遏製“台獨”分裂、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意誌,充分展現積極推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前景的堅定態度。
在大陸對台政策的感召及島內民意的鼓勵下,過去被“泛綠”用“紅帽子”壓得抬不起頭、一向視訪問大陸為畏途的“泛藍”政黨及其領導人,也把“登陸”提上了議事日程。胡錦濤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名義先後向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發出正式邀請,並以很高的規格與禮遇接待他們來訪。連、宋接連在2006年4、5月份展開的“大陸行”取得圓滿成功,進一步緩和了兩岸氣氛,增進了兩岸同胞的相互理解與信任,也向外界發出了中國人有能力解決自己問題的強烈信息,得到了兩岸主流輿論及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胡連會”、“胡宋會”所取得的諸多重要共識,強化了兩岸三黨在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這一重大原則問題上的共同政治基礎,梳理了當前緊迫的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議題,表明了攜手推動兩岸更密切的互動的態度,建立了黨際交流的長效機製。2006年7月,在“七七事變”68周年之際,新黨主席鬱慕明又率團訪問大陸,調動了兩岸同胞的共同曆史記憶與情感。兩岸主要政黨最高領導人60年來的首次握手,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它在海協、海基兩會協商與純民間交流之外開創了政黨對話磋商的新形式,是繼1993年“汪辜會談”之後兩岸關係的又一項重要進展。兩岸關係的整體氣氛有了明顯的改善,“台獨”所造成的迫在眉睫的威脅有所緩解,“台獨”勢力近年來惡性膨脹的動能開始下降。從2003年中持續到2004年底的兩岸一觸即發的緊張形勢得到了有效緩解,未來幾年發生“台獨”重大事變的可能性也因此大大下降。兩岸民眾的相互理解與信任得到加深。
當然,我們也應清醒看到,台當局仍頑固堅持分裂立場,“台獨”勢力仍在伺機而動,圖謀製造新的對立,扭轉兩岸關係緩和的走勢。島內希望台海和平、謀求兩岸關係改善的民意結構仍有不穩定和脆弱性的一麵,還需要較長時間的鞏固強化期。
總之,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政府將始終如一地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在關係到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根本問題上,決不讓步和妥協。解決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內政,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向台灣出售武器或與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結盟,反對任何形式的外來幹涉。中國政府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統一,主張通過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的對話與談判解決分歧。但是,如果出現台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如果外國侵占台灣,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中國政府隻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的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