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灣問題的由來與實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台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台灣問題的出現,是國民黨發動內戰的結果,其本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台灣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決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等某些反華勢力插手台灣問題,幹涉中國內政,阻礙中國統一。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雖然台灣問題尚未最終解決,海峽兩岸尚未統一,但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不容分割。
二、“台獨”活動的國際背景
“台獨”活動的出現,從一開始就有國際背景,事實上,日本、美國等某些反華勢力長期支持“台獨”活動。
從曆史上說,日本軍國主義是“台獨”的始作俑者。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日駐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即策動一些日軍中的軍國主義分子和漢奸分子,在台灣建立起“台獨”組織;同時,駐台日本右翼軍人發動“台灣獨立”事件,即為“台獨”活動的發端。但是,台灣重歸中國已不可逆轉,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進行的“台獨”活動遭到失敗。
由於蔣介石在台灣采取鎮壓“台獨”的措施,“台獨”分子隻能在海外從事活動。1951年、1956年“台獨”分子先後分別在日本、美國建立組織。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是“台獨”勢力的大本營。當時在日本的“台獨”派別眾多、組織複雜,其中以廖文毅為首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獨”組織。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隨著中日關係發展,特別是1972年中日建交之後,在日本的“台獨”組織逐漸衰落,“台獨”活動的重心由日本轉移到美國。1970年1月,“台獨”分子彭明敏逃往美國;而統一指揮“台獨”活動的“世界台灣人爭取獨立聯盟”(即“台獨聯盟”)亦在美國成立。此後,美國成了“台獨”活動的大本營。正是在美國反華勢力的庇護和支持下,在美國的“台獨”勢力在20世紀70年代進一步整合,有了較大發展。中美建交以後,一些“台獨”組織繼續在美國活動。他們用各種方式遊說美國議員,爭取通過提升美台關係的議案;鼓吹“台灣加入聯合國”,並組織各種宣傳“台獨”主張的活動。1995年李登輝訪美得逞,也包含了這些“台獨”組織的勢力所起的作用在內。
三、當前對台政策的新思路和兩岸關係的新形勢
台灣問題實質上就是中美問題。台灣作為中美兩個世界級選手過招的擂台,中美你來我往地過招,雙方力量的消長,反映在台海兩岸關係或緊張或緩和,台灣或離我們近一些或離我們遠一些。可以說台灣目前還是兩個世界級大國遏止與反遏止,崛起與反崛起的主戰場,台海的鬥爭形勢也是國際格局變化的晴雨表。
2008年,是近十餘年來祖國大陸對台政策最為積極、自信、靈活的一年,也是取得成效最大、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主動權展現得最為明顯的一年,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具有轉折性意義。雖然當前反分裂鬥爭的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但是兩岸整體氣氛已大為改善,良性互動的勢頭得到加強,有利於遏製“台獨”的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加,兩岸關係進入關鍵的過渡期。
在2004年底之前,島內分裂勢力的氣焰十分囂張。他們公然拋出了在2008年前實現“公投、製憲、建國”的“台獨時間表”,並擺出了要威脅台灣民眾不顧一切往前衝的架勢,似乎無論是“泛藍”勢力,還是大陸及國際社會都難以進行有效製約與遏製。有人甚至悲觀地預言:“台獨”會以線性之勢往上滑行,台海局勢將無可挽回地走向失控,重大危機的爆發隻是時間早晚而已。在2004年底的“立委”選舉中,“泛綠”陣營原本以為勝券在握,但結果卻遭到挫敗,而“泛藍”則繼續控製“立法院”,有實力也更有信心對台當局進行製衡。更重要的是,此次選舉表明,台灣民眾雖然要求當家做主,但同樣也希望台海和平,因而反對台當局的“台獨”冒險。祖國大陸顯然注意到了島內民意的脈動,也預見到它對島內各種政治勢力的可能影響,因而及時地、緊緊地抓住了這樣一個緩和兩岸關係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