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1 / 3)

周邊安全環境是指國家周邊有無危險和受到威脅的情況及條件,是一個國家對其周邊國家或集團在一定時期內對自己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是否構成威脅、有無軍事入侵、滲透顛覆等情況的綜合分析和評估。它是關係國家和民族興衰存亡的大事,是製定國防戰略的首要依據。進入21世紀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有利於和平穩定的因素進一步增強,不利於和平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並時有激化,呈現出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明顯特征,維護和平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依然任重而道遠。

一、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現狀

(一)我國的周邊概況

我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世界上陸海鄰國最多的國家。與我國有領土接壤的14個國家,從東向西依次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此外,還有一個特殊的“鄰居”,那就是美國,它的觸角隔著太平洋伸到了我們的周邊。在全世界將近200個國家中,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擁有如此眾多的鄰國,這是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因此,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從來就是複雜的。

中國瀕臨黃海、東海、南海,不僅擁有內海渤海,而且擁有漫長的海岸和6500多個島嶼。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應劃歸我國管轄的海洋國土,除內海、領海、毗連區外,還包括大陸架和經濟專屬區,共計300餘萬平方千米。遼闊的海洋國土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油氣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也成為周邊諸多國家覬覦的目標,是中國麵臨的主要安全挑戰之一。另外與東南亞國家的島嶼歸屬爭端也在時刻提醒著國人的注意,有8個海上鄰國:日本、朝鮮、韓國、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與中國有海洋爭端,總爭議麵積達150萬平方千米。

同時,中國及其周邊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會、經濟發展最不平衡的地區。世界上10個人口過億的國家,其中有7個是在這個地區,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日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世界上有5個軍隊在100萬以上的國家,即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朝鮮,4國在我們旁邊,或把手伸到了我們周圍。

近代中國國弱民貧,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前後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50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僅在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強的四次侵華戰爭中,清政府就割讓國土160餘萬平方千米,賠款7.1億兩白銀。由於外敵入侵,中國邊界至今仍遺留許多曆史問題,陸地疆界尚有部分還沒有最後劃定,隸屬中國的海洋國土還有部分存在重大爭議。島嶼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資源遭掠奪的事實依然擺在中國麵前。近幾年來,亞太地區的一些國家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紛紛製定國防新戰略,軍費明顯增加,武裝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軍事強國邁進。這些都必然會對中國的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二)冷戰中的中國地區安全形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矛盾的激化及東西方冷戰的形成,直接導致中國周邊地區部分國家的分裂和內戰,並同時卷入兩大陣營對抗下的局部戰爭之中,地區安全形勢錯綜複雜。作為反帝、反霸的中堅力量,中國承受著巨大的安全壓力。

二戰後,世界範圍內政治力量的變化給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帶來深刻的影響。美國取代了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並把戰前激烈對抗的兩大帝國主義集團整合為一體,形成以美國為主的帝國主義陣營。蘇聯作為一個政治和軍事強國迅速崛起,並與戰後在東歐建立新興政權的國家結成社會主義陣營。美蘇兩大國的矛盾從二戰後期即已開始,雙方以歐亞大陸為中心,展開了世界範圍內的對抗與爭奪。

由於歐洲問題的複雜性和尖銳性,美蘇在德國問題上幾經較量後,逐漸把鬥爭轉移到東亞等其他邊緣地區。隨著美蘇之間冷戰的加劇和美國對華政策的破產,美國調整了對日本的政策,單獨簽訂對日和約,並簽訂了《美日安全條約》。從戰後開始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建立和部署了一係列軍事基地和龐大的軍事力量,直接參與了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並支持台灣當局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軍事竄犯,使中國在整個東部方向上麵臨巨大的安全挑戰。崛起於世界東方的新中國不畏強暴,通過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作戰,一掃百年來麵對侵略者屢戰屢敗、喪失國土的屈辱,重新建立起中華民族的自信和尊嚴。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中蘇關係趨於緊張。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但中蘇關係的緊張局麵卻從邊界衝突發展到雙方在邊境地區重兵對峙的程度,並於1969年爆發了珍寶島武裝衝突。中國麵臨來自北方的沉重安全壓力,直至80年代中期中蘇關係正常化以後才得以緩解。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10年間,蘇聯、越南分別發動了對阿富汗和柬埔寨的侵略戰爭,嚴重損害了阿富汗和柬埔寨的主權,極大地威脅了中國臨近國家的安全及中亞、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受到中國和周邊大部分國家的強烈反對和堅決抵製。阿富汗戰爭使蘇聯深陷於戰爭泥潭,成為蘇聯解體前在世界上的最後一次出擊。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國際安全形勢相對緩和,中國的安全形勢逐步得到改善,但一些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80年代後期,隨著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攻勢的加強,“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開始在社會主義國家蔓延,泛濫,對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構成威脅。90年代,中國安全形勢進一步好轉。中國政府相繼與一些國家完成了邊界談判或開展了安全合作。中俄長達4000多千米的邊界線已經劃定,中越陸上邊界與北部灣劃界問題也已達成協議,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3國建立了邊境信任措施,中印邊界相對穩定,中國東盟建立了“麵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中國還分別於1997年和1999年恢複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結束了兩地長期殖民統治的曆史。但是,影響中國安全的隱患仍然存在,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統一大業麵臨嚴峻挑戰,成為中國首要的安全問題。

總體來說,在冷戰期間,美蘇在中國周邊地區均部署有相當的軍事力量,並與有關國家締結了軍事同盟。中國先後處於美蘇在中國周邊構築的包圍圈中,美蘇的對華政策及其在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同盟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國周邊一些國家與中國在安全領域的相互關係。

(三)冷戰後的中國地區安全形勢

冷戰後期東西方關係的緩和,使中國周邊地區安全形勢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20世紀80年代,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崛起和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為冷戰後地區國家間建立和平合作的新型安全關係奠定了基礎,但建立持久的地區和平仍麵臨著許多挑戰。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範圍內和平與發展的趨勢不斷增強,國際關係和國際安全關係經曆了深刻的調整,一些受冷戰時代大氣候影響,長期處於封凍狀態的國家關係和安全關係開始化解,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對話與合作迅速發展。

中俄係由睦鄰友好發展為“平等信任、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雙方建立了國家元首互訪、總理定期會晤,以及外長經常磋商的機製。1998年11月,中俄兩國元首舉行了首次非正式會晤,雙方發表了《世紀之交的中俄關係》的聯合聲明和《關於中俄邊界問題的聯合聲明》,並發表了聯合新聞公報。兩國東、西段已勘定的邊界,首次在實地得到標示。

中美關係在曲折中前進,兩國首腦實現了互訪。1997年10月,江澤民訪美時,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提出,雙方將“共同致力於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日兩國,努力構築麵向21世紀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中國與歐盟各國,也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中法決定建立麵向21世紀的全麵夥伴關係。中德在各個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中英關係,在香港回歸前後逐步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一步充實。中韓繼續保持傳統友好關係。中韓就共同致力於把充滿活力、長期穩定的睦鄰友好關係帶入新世紀達成了共識,兩國商定建立麵向21世紀的中韓合作夥伴關係。中日關係雖有波折,但仍有新發展。1998年江澤民應邀對日本進行了國事訪問,實現了中國元首曆史上首次訪日,雙方發表《聯合宣言》,宣布雙方將本著以史為鑒、麵向21世紀的精神,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關係。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又有新進展。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係也提升到一個新水平。中俄哈吉塔5國元首協商機製更趨完善。

中國與各鄰國睦鄰友好關係不斷發展,陸地邊界問題的解決進入了實質性階段。繼20世紀60年代與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鮮6國簽訂邊界條約或協定後,90年代以來,又與老撾、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簽訂了邊界協定。中國與印度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製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和《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製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1998年,中越簽署兩國陸地邊界條約,中越兩國陸地邊界問題已全部解決。由於中國一貫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與一切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特別注重發展與鄰國的睦鄰友好關係,目前,中國與所有鄰國的關係得到全麵改善,沒有任何一個鄰國與中國處於敵對狀態。

中國與周邊地區發展起來的一係列安全對話合作進程,預示著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形勢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曆史時期,起碼擺脫了幾個世紀以來大國或大國集團角逐爭霸的局麵。但殖民主義統治時期和冷戰時期遺留的許多邊界領土爭端海洋權益糾紛時隱時現,依然存在,這使中國周邊地區安全潛伏著不確定因素。中國與周邊國家陸地邊界仍存在某些爭端。有關海洋權益的爭議更為複雜。中國與朝鮮、韓國存在黃海、東海大陸架劃分爭議,與日本之間存在東海大陸架劃分和釣魚島歸屬問題。在南海地區,對中國主權權益進一步蠶食的事件時有發生,某些域外國家也企圖插手南海問題。

此外,周邊熱點地區比較集中。朝鮮半島是多國利益交彙地區,也是世界上軍事力量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形勢起伏不定。印巴兩國曆史積怨甚深,民族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相互交織,印巴爭端,對中國西部的安全與穩定帶來消極影響。

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態勢分析

(一)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總體有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所麵臨的安全環境幾經變遷。兩極格局的崩潰不僅開創了國際格局轉換的新時代,也為中國進一步參與國際新格局的建構,發揮負責任的大國作用提供了契機。經過新一輪調整與大國的關係,切實推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安全機製等,中國的安全環境在不斷得到改善。

首先,中國與主要大國雙邊關係不斷改善。中國積極推動與各大國關係的改善,主要表現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