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中國經濟的“托、拖、脫、妥”(2 / 2)

從貨幣政策來看,央行“放短收長”的扭曲操作控製“非標”,防範非標進一步流入地方融資平台、產能過剩行業和房地產等資金黑洞。其次,央行主動引導彙率貶值,防止套利資金單邊流入,牢牢掌握貨幣政策調控的主動權,為日後的定向寬鬆創造了條件。連續高利率正回購,將被擠出的無效投資回籠至央行,相當於是提高傳統部門的準備金率,再通過定向寬鬆將資金配給到有利於經濟結構轉型的領域。

從製度層麵來看,反腐力度加大,地方官員“官不聊生”,地方主導的無效投資收縮。嚴控非標和反腐導致地方政府債務增速放緩:本周審計署公布了《國務院關於2013 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地方債務餘額的年化增速為5.05%,顯著低於2013年6月末前的27%。

不過,如果地方主導投資的舊增長模式不變,政府仍發揮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就會導致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部門債務不斷上升,經濟結構會進一步失衡,拖住風險的同時可能也會拖延了改革。

結局:“脫”軌還是穩“妥”?

通過托底經濟拖住風險無可厚非,但如果因為托底經濟而拖累了改革,中國經濟可能會有脫離新常態正軌的風險。我們可以試想一下這種風險演化的路徑:如果因為托底經濟而延續地方主導的大幹快上模式,而與此同時,國有企業低效卻可以獲得廉價信貸配給的預算軟約束問題沒有根本改變,絕大多數地方和國企投資項目依舊缺乏穩定現金流和效益,就會導致地方和企業部門債務不斷上升。隨之而來的是債務轉化為增長的能力越來越弱。一方麵是存量債務對流動性的吞噬導致債務擴張能夠形成的投資規模在遞減,另一方麵是隨著資本大規模擴張導致的投資邊際產出在不斷遞減。長此以往,政策就會“脫”離習總書記所說的新常態框架,而中國經濟則將麵臨“脫”軌的風險。

中國經濟如何避免脫軌的風險、走向最為穩妥的結局?長期來看,“加增量”終究隻能暫時拖住風險,真正化解風險仍然要依靠存量改革。實際上,加快改革與托底經濟並沒有天然的矛盾。相反,麵對當前的增長困境,隻有通過存量改革才能真正改善私營部門盈利能力,從根本上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未來存量改革的核心是打破供給端的要素瓶頸,釋放經濟主體的微觀活力。

從全要素生產率的角度看,要改革基本經濟製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改革國資國企管理體製,理順國企與出資人以及國企內部的關係,提高國企運行效率;改革財稅體製,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係,降低企業稅收負擔;改革行政管理體製,簡政放權、強化市場;改革涉外經濟體製,從貿易開放到投資開放,從製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探索負麵清單管理。

從勞動力的角度看,要改革人口和戶籍製度,改善勞動力供給。比如放開“單獨兩孩”,逐級放寬戶籍限製等。

從資本的角度看,要改革金融體係,改善資本供給。加快利率和彙率市場化改革,理順資本價格;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發揮資本市場的杠杆作用;積極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

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要改革土地製度和城鄉管理體製,改善土地供給,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打響了存量改革的發令槍,但真正決定中國經濟命運的改革落地才剛剛開始。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製改革總體方案》、《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製度改革的意見》。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舉行的第7次會議。回顧曆次會議的議題,除例行性的會議(比如2014年2月24日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之外,此前幾次會議的議題基本以政治領域作風建設(如2014年1月24日聽取八項規定彙報)和社會領域維穩(如2014年5月26日研究新疆工作)為主,並未涉及經濟領域改革。此次政治局會議首次審議經濟領域改革方案,可能成為改革加速落地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