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國企的出路是民營化(1 / 2)

所有製不重要的觀點是錯的

一種觀點認為,重要的不是所有製,而是公司治理結構;隻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國有企業完全可以像私有企業一樣有效率。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國有企業能建立一個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嗎?答案是否定的。

公司治理結構是私有製基礎發展出來的一整套有關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處理權利和責任的行為準則,它是個人契約的產物。國有企業是政府強力施加的一種製度,不是個人契約的產物。國有企業改革通常從模仿市場經濟中公司治理結構開始,也就是所謂“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開始,在中國就是“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一種觀點認為,私有製企業已發展到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企業的日常決策由職業經理人負責,股東並不介入企業的日常運營,說明所有權不重要了。既然私有企業可以通過公司治理解決代理人問題,為什麼國有企業不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解決代理人問題呢?因此,重要的不是所有製,而是公司治理結構;隻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國有企業完全可以像私有企業一樣有效率。這種觀點實際上主導了2003年後的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國資委自成立以來的工作重點就是完善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據說,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國有企業能建立一個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嗎?答案是否定的。

官員選不出具有企業家素質的國企領導人

國家如同任何一個組織一樣,是一個虛擬的存在,本身沒有自己的利益,也沒有決策能力。國家的決策必須由活生生的人來行使。具體來說,隻能由代表國家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員行使。他們不可能有好的積極性選擇真正具有企業家素質的企業領導人,也不可能像真正的股東那樣激勵和約束國企領導人。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理解我們為什麼需要企業。簡單地說,我們需要企業,是因為人口中有一些具有企業家素質的人,這些人比普通人對盈利機會更敏感,更富有想象力,對未來的判斷更準確,做事更果斷,他們也更具有創新精神和承擔風險的勇氣。因此,由這些人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比讓每個人自己做類似的決策更有效率。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企業不是由具有企業家素質的人領導會是什麼結果?

說到底,公司治理的目的就是使得企業能更有效地創造價值,這些價值是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收入來源,也是消費者幸福的源泉。公司治理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選拔具有企業家素質的人領導企業;二是激勵和監督企業領導人更好地創造價值。在私有企業中,這兩個功能主要是由“股東”承擔的。盡管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原因,選擇和監督企業領導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股東作為企業所有者是有積極性做好這兩件事的(至少大股東如此),因為如果企業領導人不具有企業家素質或沒有積極性創造價值,股東將是遭受損失的第一人。公司治理實踐中存在的諸如股東大會、董事會、獨立董事、股票期權、業績獎金、股票交易、公司並購、誠信義務等等這些東西,本質是都是為了這兩個目的。盡管實際生活中,有些小股東搭便車逃避監督責任,有些大股東也意氣用事,企業領導人也會以權謀私或偷懶,但私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基本上是有效,否則,在沒有強權的情況下,有哪個理性人會投資企業?公司製度何以能持續存在?

國有企業能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嗎?不能。最根本的原因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國家,不是個人。國家如同任何一個組織一樣,是一個虛擬的存在,本身沒有自己的利益,也沒有決策能力。國家的決策必須由活生生的人來行使。具體來說,隻能由代表國家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員行使。這些政治家和官員作為國家的代理人,權力和責任更不對稱。在選拔和監督國有企業領導人時,他們可以有私有企業股東的權利,但他們不可能承擔私有企業股東的責任,因為他們並不會因為企業虧損而遭受個人財產損失,也不會因為企業盈利而增加自己的合法收入,因此,他們充其量隻能算作是“虛擬股東”。由於這個原因,他們不可能有好的積極性選擇真正具有企業家素質的企業領導人,他們也不可能像真正的股東那樣激勵和約束國企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