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十五”“十一五”期間,改革的推進有一些遲緩,使得這十年中經濟增長方式或者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顯得有些疲軟,因此,到“十一五”的最後一年,黨中央提出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刻不容緩。
到了“十二五”期間,黨中央再次強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跟全麵深化改革相配合的。十八大決定了全麵深化改革,這就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一個體製上的基礎。十八大前後,一些改革的推進雖然是小試牛刀,但已經可以看出成效了。
我們現在麵臨一個情況,有些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減速很著急,因為按照過去的經濟體製和發展方式,經濟增長一減速就可能要出大事,但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
雖然經濟增長在減速,但中國的就業狀況、經濟效率的狀況、經濟結構的狀況還在改善,而且改善的情況比“十一五”“十二五”的時候要好得多。
最明顯的就是就業,經濟增長在一步一步地下台階,但就業的情況越來越好。就去年來說,我們預期的新就業人數是900萬,實際就業人數是1310萬,完成了預期目標的145%。今年,這個預期目標提到1000萬人,10月份就完成了。因此,經濟減速並沒有導致失業增加、就業困難和社會不安。
另外,結構的變化。黨中央在“十一五”的時候決定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為主線,怎麼轉變呢?核心是提高效率,通過哪些途徑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個途徑是發展服務業,這是“十一五”一個很重要的口號。
“十一五”這五年中,政府雖然反複號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沒有很大的改變。到了“十二五”的時候,第一年還沒有什麼改變,第二年就出現了改變。
前年,中國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首次和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齊平。過去一直是第二產業-製造業一馬當先,去年的情況有所改變,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而且第三產業首次成為整個國民經濟中最大的產業。今年,這個趨勢還在繼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在“十一五”的時候,國家反複強調要改善結構,要發展第三產業,但沒有做到,為什麼現在這兩年能做到呢?無非是因為一些改革,其中一項改革是營改增,即營業稅改增值稅。
對於營改增,人們關注的是其減輕稅務負擔的作用。其實,營改增受到經濟學界和產業界的普遍歡迎的原因在於:營業稅是全額征稅的,它是妨礙分工深化的;而增值稅是就價值增值征稅的,它是有利於分工深化的。
這個改革在全國推行以後,大大促進了分工深化,催生了很多新的行業。拿電子商務來說,就分化出不少行業,從快遞到結算,到售後服務,種種行業都出現了。
另一項改革是工商登記的便利化,工商登記便利化以後,工商戶的數量大大增加,去年新增工商戶40%。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今年前三個季度登記的工商戶數量增加了60%。當然,這隻是中國拉開全麵深化改革序幕的一些改革,我把它們叫作小試牛刀。
小試牛刀證明改革能夠改善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能夠提高經濟的效率,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當前麵臨的各種問題。隻有通過改革,才能在經濟減速,進入中速增長的情況下,增加經濟增長中效率的貢獻,從而建立一個符合預期的新常態。
這個符合預期的新常態就是雖然增長速度是中速的,但效率是比過去高的,也就是從粗放的增長轉向了集約的增長,這是中國的整個經濟和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
今年是全麵深化改革的元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給我們描畫了一個很有理由樂觀的前景,但全麵深化改革會碰到意識形態的障礙、既得利益的障礙、操作上的複雜困難的障礙,還有過去舊體製、舊的增長方式所積累起來的各種經濟問題的困難,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