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國麵臨著很嚴峻的任務-找到新的增長動力,說得簡單一點,這個動力就是技術創新和效率的提高。如果缺乏新的增長動力,中國經濟的增速繼續下降將是不可避免的。
要用平常心對待GDP的減速
既然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的軌道轉入中速增長的軌道是由各種客觀因素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那麼我們隻能用平常心來對待。所謂用平常心來對待,就是不能急於用強刺激的老辦法去拉動增長。
2009年以來的經曆已經告訴我們,用這樣的辦法去拉動經濟增長,時效是越來越短的。經濟學中所說的投資回報遞減的規律已經明顯表現出來了,所以這樣的辦法是不會有太大效果的,不僅沒有多大的好處,反而有很大的壞處。因為用強刺激的辦法,大量地注入貨幣,大量地進行投資,而投資回報卻很差,宏觀經濟的狀況就越來越脆弱。
不管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負債率,還是企業的負債率,都增長得非常快,已經達到了警戒線或者超出了警戒線。如果頻繁地采取刺激的辦法,就會使得中國資產負債表的狀況越來越惡化,資產負債表狀況的惡化隱含著係統性風險。
一旦出現係統性風險,國家的整個經濟就會出現劇烈波動。東亞一些國家曾經也有過長時期的高速增長,比如日本,當初爆發了係統性危機,不但喪失了原來的動力、動態的優勢,還導致了國民經濟的長期低迷。
我認為中國不應該采取強刺激的辦法去拉動經濟增長,不要急於用大量刺激的辦法把增長率提升到7.5%以上、8%以上、10%以上。
用平常心對待經濟增長減速的新趨勢,不等於無所作為
如果我們不能在GDP總量減速的情況下改善增長的質量,不能提高增長中效率的貢獻,過去被高速的數量擴張所掩蓋的各種經濟和社會矛盾就會爆發出來,造成很多問題。
增長的速度降低了,增長的質量又不好,經濟效益就會打一個大的折扣。如果在減速的同時能夠提高增長的質量,在保持中速增長的情況下,人民就能得到更多實際的好處。
過去經濟增長的質量差,雖然數量能彌補一部分不足,但實際上它帶來的實惠是不多的,因為增長靠的是大量投資的注入,由於增長質量差,新增產值中有很大一部分要重新投入,否則增長的數量就不能彌補未來增長所需要的投資。
如果在減速的情況下能夠提高增長的質量,也就是提高增長中效率的貢獻,那麼,雖然數量低了,但人民和整個經濟得到的實際好處要比原來多。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效率的提高,所以,有3%、4%、5%的增長率,情況就很好了。中國也應該爭取達到這樣一種結果。中國現在應該關注的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數量,而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就要全麵推進改革
從黨和政府的文件來看,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提出了國務院經濟建設的十大方針,這是在1981年。這十大方針圍繞著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提高效率。雖然這十大方針在執行後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所以成效並不是太明顯。
到了1995年,製訂第九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國家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方針,叫作“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這個說法在十六大中做了一點文字上的改變,變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我認為它的基本內容是沒有變的,就是要從依靠投資支撐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依靠技術創新和效率提高支撐的經濟增長方式。
雖然這個方針在“九五”“十一五”“十二五”計劃中都提出了,但應該說,在“十五”“十一五”這兩個五年計劃中取得的成績並不是那麼顯著,因此在“十二五”中再次提出要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就出在經濟發展方式或者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經濟體製和社會政治體製的轉變。其實,“九五”計劃的時候提得很明確,叫作“兩個根本轉變”:一個根本轉變是從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的經濟增長方式,另一個根本轉變是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而且第二個根本轉變是第一個根本轉變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