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當前經濟形勢的六大前沿問題(1 / 3)

第一個問題:怎麼理解“新常態”

最近,在中國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詞,就是“新常態”。怎麼理解“新常態”呢?這是相對於我國前一段時期超常的經濟高速增長而言的,意指經濟應逐步轉入常態。

要知道,經濟的超高速增長是“非常態”的,它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我們今天講經濟要進入“新常態”,可以從兩個方麵來分析。首先,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追求超高速增長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是不利的。其次,過高的增長率帶來哪些不利呢?主要有五個方麵:第一,資源消耗過快;第二,環境受到影響,生態惡化;第三,帶來低效率;第四,出現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第五,錯過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下麵展開談一下。

錯過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會留下很多後遺症。現在我們不得不把調整經濟結構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結構調整很重要,比單純追求經濟總量更重要。

舉個例子。1840年鴉片戰爭時,中國的GDP是世界第一,要比英國高很多,但是中國的經濟結構不行。具體來說,英國大約在1770年左右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到鴉片戰爭時已進行了大約70年。經過這70年的發展,此時英國的GDP構成中,主要為蒸汽機、機器設備以及鐵軌、鐵路機車、車廂等工業品,紡織業中使用的也是機器。而當時中國的GDP完全是由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構成的。同時,英國的交通工具已經是輪船和火車了,而中國當時仍然是帆船和馬車。從出口來看,中國主要是茶葉、瓷器、絲綢等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而英國則是蒸汽機和機器設備。所以,英國在經濟結構方麵遠遠優於中國。

此外,在人力資源結構方麵,英國也優於中國。當時英國有一千多萬人,而中國據說有四億人。但是,英國已經進行工業革命70年了,小學已經普及,並開辦了大量中學,還興建了很多大學,每年培養出大量科學家、技術人員,還有經濟管理人員、金融專家等人才。而此時中國的絕大多數農民是文盲,婦女也多是文盲,少數讀書人讀的是四書五經,而且是為了考科舉。所以,中國的人力資源結構也不如英國。

雖然現在中國的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從結構上來說,中國還落後於一些發達國家。因為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所占GDP的比重還比較低,沒有發達國家那麼高。同時,雖然中國人力資源結構比過去改善了很多,但是大學畢業生占總人口的比重也比較低,中國的熟練技工隊伍正在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錯過了結構調整的時機就是最大的損失。所以,現在提出“新常態”,就有避免超高速增長,盡早使經濟結構合理化的意圖。

目前“十二五”時期即將結束,馬上要開展“十三五”規劃。對於“十三五”規劃,很多專家(包括我在內)都提出,要保持適度增速,不能再追求超高速增長了。如果中國GDP每年能夠保持增長7%就不錯了,即使能保持在6.5%~7%也屬正常,要注重經濟質量提升和結構的完善,而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速。

第二個問題:硬性的增長指標與彈性的預測值哪個更好

這個問題我以前曾談過。多年以來,我們一直靠下死命令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全國各地拚命幹,力求最終達到目標。這樣下去,就會產生問題:這無論對地方政府還是對中央政府,都同樣形成壓力,因為地方的發展規劃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全國的發展規劃是由全國人大通過的。一旦以這些硬性指標作為目標,就意味著要嚴格執行。於是,各地政府為了完成任務或者趕超別人,有時就不顧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調整,政府就會很容易陷入被動。

為什麼會很被動呢?主要原因在於:硬指標意味著一定要完成,為了完成指標,就會隻顧增長,從而把產能過剩、高成本、低效率等都放在次要地位了。過去我們總幹這種傻事,政府今後力爭改變這種狀況。可喜的是,關於把增長率從硬指標改為有彈性的預測值的做法,現在已經在一些地方開展試點,先試驗一段時間,如果試行成功,再進行推廣,這對於中國經濟增長和調整結構是非常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