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挑戰者與攻擊者的慣用手法是發展一個專門針對某一細分市場的品牌來蠶食市場。
——韋爾奇(美)
一類產品多種品牌策略指的是企業對同類產品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品牌,簡稱“一品多牌”。如通用汽車公司有“凱迪拉克”、“別克”、“實斯摩比爾”、“雪佛萊”、“龐蒂克”等品牌;上海白貓公司的洗衣粉,既有“白貓”牌又有“佳美”牌等。
對於企業采用一品多牌策略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多占貨架麵積。多個品牌就可以取得更多的貨架麵積,增加了本企業產品被選中的幾率。
(2)給低品牌忠誠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低品牌忠誠者或無品牌忠誠者常發生品牌轉移。截獲品牌轉移者的唯一方法是提供多個品牌。
(3)降低企業風險。沒有將企業的美譽維係在一個品牌的成敗上。
(4)鼓勵內部合理競爭、激揚士氣。同類產品的不同品牌管理者之間適度競爭,能提高士氣和工作效率。
(5)各品牌具有不同的個性和利益點,能吸引不同的消費者。這一點是最實質的原因。如今,消費需求日趨多樣化、差異化,由大眾消費時代進入分眾時代。
(6)占有低檔市場,引入一個新品牌才是上策。試想“勞斯萊斯”頭腦一發熱,也推出與“夏利”價位、質量接近的車,並大大咧咧地掛上“勞斯萊斯”牌,連香港的工人、售貨員、報攤主都能買得起,李嘉誠第二天還會坐“勞斯萊斯”嗎?
對於市場領導者而言,與其坐等對手來占據某一細分市場,不如自己先發展出一個品牌去搶占,實施有效防禦。如P&G公司,為爭取主動,光洗發水一種產品就推出四個品牌:“去頭屑”型的“海飛絲”、含“維他命原B5”的“擁有健康,當然亮澤”的“潘婷”、“柔順”的“飄柔”和“保濕”的“沙宣”。這樣做,每個品牌的市場份額可能都不太高,但總和卻會很高,而且有效地扼製了競爭者。
在進行異名品牌擴張的時候,要注意下麵幾個問題:
(1)同一企業引入“一品多牌”的終極目的是用不同的品牌去占有不同的細分市場,聯手對外奪取競爭者的市場份額。如果引入新品牌與原有品牌沒有明顯的差異,就等於自己打自己,毫無意義。
(2)在營銷和廣告策略上應充分體現各品牌之間的差異。
(3)新品牌的獨特賣點應有足夠的吸引力。
凸顯個性、鎖定不同目標消費群不僅是采用“一品多牌”的戰略出發點,也是市場領導者戰略防禦的需要,同時還是市場挑戰者實施市場攻擊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