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處處烽火台(2 / 3)

明代禁海的原因與過程非常複雜。有自滿自大之說,有打擊建文帝餘黨之說,也有懲戒腐敗之說。但有一點也是明確的,明朝政府不能審時度勢,正確處理海外商貿問題。明代初期政府禁止民間與海外的商貿,但是貿易並沒有斷絕,有十年一次的政府朝貢貿易,隻是朝貢貿易並不能滿足正常商貿的需要,問題還沒有暴發出來。而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以後,歐洲國家紛紛東來,海外貿易的需求迅猛增長,海禁政策愈來愈不合時宜。明政府不僅不調整政策,反而因嘉靖二年(1523)在寧波甬江上發生了日本大內氏貢使與細川氏貢使為了爭奪朝貢貿易特權的“爭貢”事件(爭貢的實質是日本各勢力集團爭取朝貢貿易特權。這場爭執到最後發展成殺人焚掠的惡性事件,史稱寧波之亂。明朝許多官員都裹進了這場朝貢貿易的利益瓜分),明朝政府關閉了寧波、泉州、廣州市舶司,全麵徹底海禁17年。導致走私貿易日演日烈,在寧波近海的雙嶼、舟山諸島等,到處是武裝走私集團,史稱後期倭寇的時代。消滅汪直、徐海後,在有識之士的堅持下,在明穆宗隆慶時正式宣布開禁。萬曆以後,海上貿易達到興盛,明朝政府從中獲得了巨大的貿易順差,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但是明政府無視外貿輸出過多所導致的國內物資供應不足及國內貧富差距、地區差距等的迅速拉大;也未能控製住在外貿過程中進一步加劇的官員腐敗問題,引起社會一係列的動蕩。這最終使明朝走向滅亡。缺乏海洋管理能力的明政府,無論海禁還是取消海禁,都引發了深重的災難。

對於胡宗憲,這位來自徽州府績溪縣、從小對兵法極其用心、進士出身的儒將,曆來爭議紛紜。作為抗倭英雄,平定汪直、徐海最大的兩個強盜集團,功績之大,政府承認,授職南京戶部尚書,並封為太子太保,故鄉績溪龍川村的村頭至今還矗立著頌揚其功績的“奕世尚書坊”。治地的老百姓也多有銘記,嘉靖四十年,餘姚人為紀念胡宗憲任餘姚時的業績以及平倭功績,勒胡宗憲石像於勝歸山摩崖,至今仍有百姓祭祀。有人曾將他與於謙對比,於謙保存宗廟,宗憲安定東南,功績相當。但兩人的品格卻是天差地別,於謙白璧無瑕,為明代第一流人物,為社稷大臣;胡宗憲卻交結權貴、趨炎附勢、揮霍無度,多受詬病。最成問題的是投靠嚴嵩,與嚴嵩義子慈溪人工部右侍郎趙文華一起,幹了不少壞事。比如陷害浙江總督張經、巡撫李天寵。在趙文華的力薦下,胡宗憲很快升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禦史,總督浙江、南直隸和福建等處的軍務。當然客觀上,職位的提升使胡宗憲有了大展宏圖的舞台,他能招攬各種人才,如俞大猷、戚繼光等都是其麾下名將,並用奇才徐渭為幕僚;大力支持練兵,產生了戚家軍。胡宗憲所提拔的人,也多有人品的缺點。比如戚繼光,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一書就指出他有巴結權貴、秘密納妾、崇尚迷信等缺點。《明史》更直接說戚繼光與俞大猷“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人”。

胡宗憲因其品行不端付出了代價。嚴嵩失寵後,嚴黨樹倒猢猻散。時任南京給事中的陸鳳儀以貪汙軍餉、濫征賦稅、黨庇嚴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彈劾胡宗憲,皇帝念胡宗憲抗倭功勞,網開一麵,給了他一條生路,胡宗憲帶著無盡失落回到家鄉。最終又卷入羅龍文的案子,被捕入獄,後在獄中自殺身亡,時年五十四歲。

曆史已經過往六百年,隻剩下這烽火台獨對青山與長空。衛山這一帶沒有狼糞,所以白天多是舉旗放銃發出警報。一旦一台發出,左右五台立時策應,六百年前曾經緊張的戰爭氛圍,似乎就在我們麵前。在衛山最東首的一座山峰上,我們發現一門1000公斤重的古代大炮,炮口直指昔日的大海。炮身鐵鏽斑斑,使人聯想起當年抗倭戰爭的激烈。這樣的炮台,從餘姚的臨山衛到北侖的戚家山再到寧海與象山望海的島嶼之上,如今還有多少呢?

六百年來,不,從有史以來,寧波的土地上還發生過多少戰爭呢?我們當如何解讀這些抗爭呢?我們常說,寧波人的性格多英雄氣概,自古民風剽悍,這是越人尚武精神的遺傳。中國史書上胡人與越人是並提的,謂“北有山胡,南有山越”。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說,各地版本都是才子佳人故事,唯有寧波是一個劫富濟貧的女俠客與一個不畏權臣的清官的故事,獨富英雄之氣。北宋末、南宋末這裏有百姓抗擊外族入侵的故事;元末有方國珍領導的起義,成立過獨立政權,還一時成為知識分子向往的樂土;明末,黃宗羲錐刺魏忠賢餘黨、殺父仇敵許顯純,後在四明山結寨抗清;張蒼水抗清失敗,臨死不跪,一句“好山色!竟落得如此腥膻”感動得上天都忽降大雨;清末,有官兵們抗擊英法入侵者,也有鄞縣人徐保所領導的號稱殺鬼隊的黑手黨,讓入侵者膽戰心寒;抗日戰爭時,四明山是抗日根據地之一。

人是需要一點氣節的。在國家、民族麵臨存亡危機的時刻,寧波人表現出一份讓人敬畏的壯烈。在寧波的曆史上從沒有出現過“一片降幡出石頭”(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讓人氣噎的事情。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也好、倭寇入侵也好、貪官汙吏跋扈也好、鴉片戰爭也好、抗日戰爭也好,寧波從來是以“石骨鐵硬”的浩然正氣相對。

尚武的寧波人,民間真功夫源遠流長。四明內家拳,被稱為武當派最原始的內家拳種,中國最正宗的內家拳術,16世紀中葉後盛行於寧波山野之間,並湧現了眾多內家拳師的代表人物,如張鬆溪、葉繼美、王征南等人,大學者黃宗羲也深諳此拳,傳至今有夏龍本夏必賢一脈。此種拳法的特點是以柔克剛、以靜待動、後發先製,也可以用來實精神,修身心,深蘊中國文化。其他的拳種在寧波流傳也很廣。寧波市武術協會前會長陳仁鎬在1985年前後,對寧波流傳的武術品種進行過挖掘,整理出了精武門、少林門、華拳門、查拳門、螳螂拳、鷹爪拳、六合門、八極拳、迷蹤拳、南拳、太極拳、武當拳、形意拳、八卦拳、長拳15種,拳譜有200餘套。現在的寧波城內,習武風尚依舊濃厚,打太極拳、木蘭拳、內家拳、跆拳道、瑜伽功、空手道等,深為百姓歡迎。而山腳下觀海衛,至今還有幾種從戚繼光軍隊中流傳下來的古拳法:“左手棍”、“金鎖拳”。這些拳遒勁雄強、斷然果決、攻擊性強,出手便能傷人。為發揚光大這些拳法,觀海衛左棍金拷武術協會還在衛山它山嶺修建了習武場。當地太極拳老師鄭國軍先生,在傳統24式太極拳的基礎上,還創編“觀海衛太極拳”,此拳現已列為浙江省及相關國際比賽中的正式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