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處處烽火台(1 / 3)

香樟抽新,月季遍開,在慈溪最美麗的四月天裏,我們去觀海衛城探訪一段消匿了六百年的曆史。作為寧波四個衛星城鎮之一的觀海衛,一路所見給人繁華忙碌的印象。公路寬闊,綠化精美,路邊樓房建造得賞心悅目;商貿、店鋪、市場一片熙熙攘攘。

六百年前,這裏還瀕臨大海。清人柴夢楫《紫霞洞》記:“原無城池,生自海陬,介於慈餘兩邑間。”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受朱元璋之命,代巡東南海防,在寧波府設寧波、定海、昌國、觀海4衛。當時觀海衛有1衛2所,駐兵5600名,直接接受明最高軍事長官都指揮使指調,或直接受命於全國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五軍都督府。當時觀海衛的地位與天津衛是相當的。

觀海衛的主要戍守地為城北一裏許的衛山。衛山又名浪港山,連亙數裏,是衛城天然屏障。六百年前,衛山諸多的山峽是一個個的避風港,故有浪港之稱。站在山頂,視野開闊,隻是古代的一片大海已換作茫茫的萬裏平疇。

衛山上有幾個乳峰般的烽火台,兀然挺立。麗日之下春樹之中,烽火台盡顯滄桑靜穆。烽火台又名烽燧,在中國曆史悠久。稍稍了解些典故的人,馬上會想起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古時以烽火傳敵情,當敵兵來犯,守兵即在烽火台的凹槽內點燃木柴、狼糞,用衝天而起的滾滾狼煙報警;如在晚上,就點燃柴火,用火光報警。“邊庭烽火驚,插羽夜征兵”,幾千年來,烽火一直是戰時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衛山的烽火台是呈梯形的4米左右高的土墩,底部長15米左右、寬10米左右,頂部大約是底部一半大小;頂部有長3米多、寬2米多的燃煙坑,坑西側留有缺口,大概是為衛兵人員登高和燃煙堆薪時通風所用。整個台全部為山土夯築,四周陡峭。現在坡麵已盡被風雨剝蝕。

六百年前,在這個烽火台上,前前後後有多少英雄駐足向大海遠望啊!張經、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王忬、盧鏜等等,無不是明朝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這些人物中最為人注目、最具傳奇性的是戚繼光。這位來自山東蓬萊的將門之子,在東南沿海抗倭達14個春秋,曆80餘戰,足跡遍及魯、浙、閩、粵等地。據載他在觀海衛東邊的龍山三戰三捷,由此嶄露頭角,名震三軍。龍山戰後,戚繼光針對明軍在作戰中暴露出的軍令不行、鬆散怯陣弱點,向上司提出旨在提高軍隊素質的《練兵議》。接著依靠觀海衛人胡守仁到金華義烏招募人馬,一手創建精良雄銳的戚家軍,訓練鴛鴦陣。練成之後,這支鐵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改明軍一觸即潰、紀律渙散的狀態。它的戰鬥力讓我們想起宋代嶽家軍。最後,在戚繼光為主的將領的帶領下,倭患徹底被蕩平,海疆宴晏平。戚繼光也因赫赫戰功,累擢參將、副總兵、總兵、左都督(一品),並授少保兼太子少保。在寧波的鄉村海隅,至今還有許多祠廟來紀念這位英雄,許多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許多人以自己是“戚氏”後代為榮。觀海衛最熱鬧的街上,就立著戚繼光英武的石雕像。

這段硝煙彌漫的曆史,稱為抗倭戰爭,現在成了一段有爭議的曆史。爭議點主要是兩個,一是倭寇的成員性質,二是胡宗憲等抗倭將領的政治問題。對於倭寇,明代以前倭寇可能是日本列島的武士、浪人、散兵遊勇,由一些沒有法律製約的亡命之徒組成。明代前期國勢強盛,無邊境之患。明代中後期,尤其嘉靖以後,倭寇逐漸猖獗,但對於此時的倭寇,很多研究者認為其首領及基本成員大部分是中國人,所謂的“真倭”也是中國人雇傭的日本人,處於從屬、輔助的地位。明代人謝傑在《虔台倭纂》也說:“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為中國患,皆潮人、漳人、寧紹人主之也”;“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現代研究中,像林仁川《明代私人海上貿易與“倭寇”》、戴裔煊《倭寇海盜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王守稼《嘉靖時期的倭患》等文,則明確把這一時期的禦倭戰爭歸為一場中國社會內部的階級鬥爭,中國內部的海禁與反海禁的鬥爭。倭患的根源在於明政府禁止海上貿易和運輸,導致大規模的走私船隊出現。因為利潤極大,來自中國、日本及其他許多國家的冒險家也紛紛帶著他們的武裝船隊加入這個隊伍。他們常常在明政府勢力所不能及的東南島嶼上集結,到後來每天有大小1200艘以上船隻在中國沿海附近遊蕩。這些以牟利為目的的龐大的海上武裝,催生出海盜集團。其中一些勢力最大的中國籍武裝商船的大船主,往往成為海盜集團的首領。最大的兩個頭目是安徽人汪直與徐海,像汪直還自封為“徽王”。因為明軍一貫對倭寇畏懼,所以襲擊沿海的中國籍海盜習慣上也著日本裝束,以威懾明軍;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迷惑明政府而不至連累到他們在國內的家人,而打扮成日本人。他們與普通海盜相同的是,呼嘯而來,無惡不作,掠擄一盡後呼嘯而去;不同的是他們還襲擊州府,圍攻城池,甚至組織生產作長期打算。

這些倭寇也害怕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所以當政府答應倭寇們開放海禁的要求後,像汪直等人就接受了胡宗憲的招安。可是當時朝廷中的儒生士大夫們,保守與偏執到了最頑固的程度,這些曾焚毀鄭和下西洋所有航海日誌的儒生,可能是沿襲舊製的慣性,更可能是害怕海洋的開放衝擊整個文化和道德價值上的秩序,最終使朝廷拒絕開放海禁,並下旨處死汪直。胡宗憲隻好殺掉了投誠的汪直,並趁機滅掉徐海團夥。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同情倭首徐海的故事廣泛流傳,故事名為《金雲翹傳》,由明末清初青心才人創作。此傳後來被越南著名詩人阮攸改編成詩體小說《金雲翹傳》,在越南文壇上大放異彩,為越南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小說塑造了一個叫王翠翹(曆史上真有其人)的女性形象,徐海投誠政府源於她的勸說。徐海死後,王翠翹自感辜負徐海,跳海之前對胡宗憲說道:“你誅殺歸順的人,你把天道放在什麼地方了?”並寫下一首絕命詩:“建旗海上獨稱尊,為妾投誠拜戟門;十裏英魂如不昧,與君煙月伴黃昏。”凜然一位烈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