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處處烽火台(3 / 3)

從衛山上下來,我們走入繁忙的觀海衛鎮。這個曾經的衛城,當時的遺跡已經很難尋覓了。據明《籌海圖編》浙江之十五觀海衛的輿地圖,觀海衛曾有寬闊的護城河,東西南北門各置吊橋,過吊橋有甕城,過甕城方可進入城內。甕城中可以藏兵,敵兵進入甕城即進入死地。城上可以放矢投石,伏兵也可一擁而出,甕中殲敵。城內建三十六條街和七十二條弄,縱橫有序,主幹道將城內劃成一個個封閉形式的居住區。這種街弄的格局是出於攻防的需要。現在全然不見,換作了人潮湧動的現代街衢。我們在一個巷弄裏,找到戚繼光部將胡守仁的故居,故居白牆黑瓦一片斑駁,我們佇立長久。有人說,這些巷弄裏,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有戚繼光抗倭戍守時福建官兵留傳下來的衛裏話(又稱燕話),不知道現在還有會講這種話的人嗎?

胡宗憲、戚繼光等人都是詩歌愛好者,也寫得一手好詩。戚繼光曾在兵營中即席口述《凱歌》一首,教全軍將士一起唱和,以歌代酒激勵士氣。其歌為:“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鬥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幹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意氣風發,猶如當年曹操橫槊賦詩。有一首寫於衛山龍山所伏龍寺的詩,“梵宇蕭條隱翠微,丹楓白石靜雙扉。曾於山下揮長戟,重向尊前醉落暉。衰草尚迷遊鹿徑,秋雲空鎖伏龍磯。遙看滄海舒孤嘯,百尺仙橋一振衣。”詩作遒勁蒼涼,全無當時庸俗詩風。

回望烽火台,希望烽火精神不滅。

邊走邊讀

【胡宗憲】(1512—1565),字汝貞,號梅林,安徽績溪人。進士出身,擅長詩文,留與後人的著述有十餘種。最著名的為總結抗倭經驗的《籌海圖編》,也有人稱其為胡宗憲幕僚鄭若曾所撰。其幕僚徐文長在軍營中也有不少作品傳世,如在杭州寫下《鎮海樓記》。

【戚繼光】(1528—1588),抗倭名將,有電影電視劇《戚繼光》講述其光輝一生。撰成《練兵實紀》、《紀效新書》,總結浙江抗倭尤其是岑港戰鬥之經驗教訓,為兵家稱道。可以讀水至靈瑤的《嘉靖王朝之抗倭實錄》,了解明朝抗倭曆史及戚繼光生平。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號江村,慈溪匡堰鎮人。順治十八年(1661)入籍錢塘(杭州),補杭州府學生員。康熙八年入太學,得以初覲康熙,皇上喜其文章,欽賜拔取,記名翰林院供奉,深受康熙帝信任。才藝豐富,能詩、善書法,且精鑒賞,所藏書畫頗多。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傳記事本末》、《天錄識餘》等。

【楊賢江】(1895—1931),慈溪市長河鎮人,字英甫,筆名有李浩吾、李膺揚等20餘個,是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著述豐富,僅在《學生雜誌》發表的署名論文、社評近200篇、通訊105劄,並先後編寫了《今日之世界》、《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等書,主要教育論著收入《楊賢江教育文集》。還翻譯有恩格斯的名著《家族、私有財產及國家之起源》等。

【應修人】(1900—1933),名麟德,字慎瑞,慈溪人。我國新文學中最早的詩歌團體湖畔詩社的發起人之一,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員,左聯烈士。與潘漠華等合出過詩集《湖畔》,著有童話《旗子的故事》和《金寶塔銀寶塔》等。

【陳登原】(1900—1975),原名登元,字伯瀛,慈溪周巷鎮人。幼從父讀書。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曆史係,先後任教於東南大學、寧波女校。出版有大量史學著作。如《荀子哲學》、《詞林佳話》、《天一閣藏書考》、《國名疏故》等。抗戰爆發後,陳登原回周巷老家,閉門謝客,在艱苦的環境中著手編著史學巨著《國史舊聞》。《國史舊聞》190萬字,此書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以“登原案”的形式,發表精辟見解。新中國成立後曾在中山大學、西北大學曆史係任教。

【林漢達】(1900—1972),曾化名林濤,慈溪市人,著名教育家,文字學家,曆史學家。教育方麵的著作有《向傳統教育挑戰》、《西洋教育史講話》等;文字改革方麵有《中國拚音文字的出路》、《中國拚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曆史讀物有《上下五千年》、《東周列國故事新編》、《前後漢故事新編》、《三國故事》等,共達六十餘種,在文化普及上影響極大,深受幾代青少年讀者的歡迎。

【穆時英】(1912—1940),慈溪人。著名的新感覺派小說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南北極》、《公墓》、《白金的女體塑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