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們把這種文明的交替發展,解讀為水的滋養。文明的起源、繁衍離不開水,中國兩大文明的搖籃就是以長江與黃河兩個水係來命名,文明與水是相依相生的關係。四明山水滋養這片土地的清靈雋秀,運河把大陸文明融入這片土地,而大海的波濤則召喚著人走向遠方。非常有意思的是寧波以及下屬的區縣(市),每一個地區都與水相關,寧波、海曙、鎮海、寧海,自不必說,與海相關;餘姚、奉化、江東、江北、鄞州無疑是依江而生;象山、北侖依港而立,慈溪則演繹著溪通四海。水是寧波城的靈魂,是這一塊土地的命脈,這不是偶合,而是這塊土地上的生民對四明山水的天然依戀,對運河之水的深情眷顧,與對走向大海的天然的渴望。
有人說,寧波人的性格是內斂的,延綿著三江水的溫和與清瀲,它曆史久遠,人文薈萃,卻如天一閣的書香悄無聲息;它得西洋風氣之先,卻不張揚聲勢、嘩眾取寵。
有人說,寧波人的性格裏有書卷氣,有風骨,是剛韌勁直與精致細膩的合一;這種傳統千年不絕,猶如四明山泉的清明雋逸、長流不枯。它從不人雲亦雲,而是經世致用,力求真諦。方孝孺的硬氣,王陽明的心學,黃宗羲的浙東學術,無一不是追求極致。有人說是大氣的水養育了大氣的寧波人。
有人說,寧波人的性格裏有三江的潮湧,交融著海水與山水,所以寧波人外樸實而內剛健。他心胸博大,兼容並包,開放大度,富有激情,敢於開創,善做弄潮兒。從締造上海,到開拓香港,從中國近代史上無數個第一,到杭州灣大橋橫跨南北、北侖大港宏濟全球,左右著中國乃至世界華人圈的商業格局。有人說,寧波人天生就是幹事業的料。
喝這一江水的人,最戀鄉。在世界各地,凡有寧波人聚居的地方,就可找到“四明公所”、“寧波同鄉會”之類的組織。如新加坡寧波同鄉會,其會員每月聚會一次,40餘年來從未間斷,他們的後代,至今鄉音未改。在寧波幫博物館中,可以感受到一種桑梓情重的感慨。從早期的澄衷學堂、葉氏義莊到現在的寧波大學、希望小學,從遍布全國的逸夫圖書館、教學樓到各類獎學金、教育基金,寧波幫在幫寧波、幫中國上不遺餘力。
我們沿著寧波的水路邊走邊讀。讀寧波的水,讀與水相關的書與故事,讓人的心靈豐富,自然充滿清明的力量,充滿自信與快樂。我們梳理寧波的地脈,力圖呈現這份水在曆史中的生衍,描繪這份水在當今的傳奇,解讀出這份水的塑造力,勾勒出寧波地域大寫而真實的文化生態。而我們特別著意於水邊仍然蕃息著的原生態的“種文化”,企求這種文化得到應有的關注,而不至於被快速的城市化、全球化洪流所掩埋。因此我們的文章,是一份唯美的圖景,一段激蕩的傳奇,一種生動的民俗風情的融合。無論學術文化、商幫傳奇、都市繁華、大港文明,還是小到深藏於民間的四明山民間故事、象山漁港的漁歌、鄞州的廟會、城隍廟的小吃、餘姚的姚劇,各地的古橋梁、古建築、古海塘等等,我們一一探尋,探求它們現實存在的意義。這些凝結著這塊土地生民生存經驗的文化貝殼,給我們呈現了一種獨特的視界。它具有強烈的彌漫性,成為一種氣場,襲裹我們的心魂,使我們心靈深處強烈認同寧波人的文化身份。因此走讀已經不是一次旅行,也絕不終止於鄉土知識的掌握,而是充滿詩性智慧地與自然、曆史、人生對話,構建與鄉土相依的意義世界;於是梳理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宗教般的朝聖意義。
經曆了一路的精彩,我們說:我們喜歡出發。
讓我們共同分享、共同守望這片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