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中國1.8萬公裏大陸海岸線的中心,神奇的北緯30度線穿過的區域,一塊麵朝遼闊大海、背靠巍巍四明山的聖地。太平洋把豐沛的雨水,帶到四明山上,然後變成千百條溪水衝出山口,奔向東海;這些溪流大部分都彙入寧紹平原上的奉化江與姚江,然後在三江口相彙,彙成26公裏甬江,湧入東海。自成體係的甬江,流域麵積為2223平方公裏,終年江水充盈。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丘陵隆起的地帶上,甬江可能是為數不多的流域較為寬廣的獨立河係。
東南一隅,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並不是中國關注的點,因為它處在海洋與大陸的交界處,處在大陸文明的邊緣,隻是“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概念。雖然西晉著名學者陸雲在《答車茂安書》中稱之為“水陸並通”、“海物惟錯,不可稱名”、“官無逋滯之穀,民無饑乏之慮,衣食常充,倉庫恒實”,但在漫長的中世紀,在以農耕為主、遠離海洋文明的國度裏,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視野中,這裏與“中國”“中土”這樣的中央係統,似乎隻是僅存在空間距離的一個海角。
然而這塊土地的生民,艱苦卓絕所創造的文明,絕不能僅僅看做是邊緣性的文化。從考證來看,七千年前它便創造了稻作文明,開掘第一口井,製作第一支擊水行舟的槳,培育第一批蠶寶寶,構建杆欄式建築,用幾何形印紋陶,崇拜太陽神。經過幾次海侵,文明幾經湮滅。直至春秋時代,又有了一次讓中原驚異的事情。勾踐率會稽之民,滅吳洗恥,並入主中原,成為一代霸主,當時的寧波為會稽郡下屬的句章縣。寧波獨立成州從唐代738年開始,下轄鄮縣、慈溪、奉化和翁山四縣,州治與鄮縣縣治均在小溪鎮。因小溪鎮位於四明山東麓而命名為明州。唐長慶元年(821),州治從小溪遷至三江口。明時,因避國號諱,改稱寧波府。從句章而小溪,從小溪而三江,由三江而現代的六區五縣(市),從越國軍港到唐宋的內河港口,到現代的海洋大港,曆經幾次華美轉身,成長迅速,並顯現出巨大的創造力與深遠的影響力。在三國兩晉,以餘姚虞氏為代表的地方大家族,彪炳東南;在唐代,即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青瓷之美傾倒朝野;在宋代,以史氏家族為代表影響一代朝政;明清兩代姚江兩岸,名家輩出,中國儒學在浙東學者的努力下發展到新的高度;近現代寧波幫潮起甬江兩岸,打造世界頂尖型的大港。寧波智慧一直成為中國智力的重要支持,寧波是中國曆史上出過進士最多的一個府,而現代,寧波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多達95位,總數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
百裏甬江,千年書聲。這個地方對文化有著特殊的嗜好,曆來學藪文淵,卷帙浩繁,無論哲學、史學、自然科學、教育學,即使像對小孩子的教育,它也有特殊的貢獻,多少代人是讀寧波人王應麟的《三字經》而長大的。北宋樓鬱等“慶曆五先生”設館授徒,開甬上學術先聲。南宋楊簡等“淳熙四先生”承傳陸學,創四明學派,為浙東學派之先河。明王守仁倡導“致良知”、“知行合一”,創姚江學派。朱舜水客居日本,重實學事功,被尊為“日本孔夫子”。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黃宗羲講學甬上證人書院,創浙東史學派,傳承人有李鄴嗣、萬斯同、邵晉涵、全祖望等,承前啟後,著述如林,使浙東一時成全國學術重鎮。甬上曆來盛藏書之風,宋有樓鑰的“東樓”和史守之的“碧沚”;南宋為全國刻書中心之一,鄞、姚所刻尤多精品。明有範欽天一閣藏書七萬餘卷,清有黃宗羲續抄堂、鄭性二老閣、黃澄量五桂樓、盧址抱經樓、徐時棟水北閣等,藏書汗牛充棟;近現代有馮孟顓伏跗室等藏書樓,書香滿城,學統不絕。藝術才俊輩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虞世南,宋張孝祥、吳文英等乃一代詞家;元戴表元被尊為“東南文章大家”,張可久係散曲大家;明方孝孺、屠隆、沈明臣、呂天成、葉憲祖等,文學戲劇多有造就;書畫家呂紀、豐坊等精品流傳至今;沈光文流寓台灣弘揚華夏文化,譽稱“台灣文獻初祖”;近現代有潘天壽、沙孟海等書法大師,又有柔石、巴人等文學大家。
大陸文化產生農耕文化,而海洋文化則產生工商文化。一半是大陸、一半是海洋的寧波人,因為天然的地理優勢,在深受內陸儒家文化的浸染之外,又受到與內陸文化有著強烈反差的海洋文化的衝擊,形成了一種比較典型的邊緣混合文化,他們有極強的進取之心與冒險精神,他們自由活潑而不甘固守一地,他們出征世界,並不是因為這塊土地的貧瘠,而是來自大海的召喚。寧波,對內陸人來說,是大陸的盡頭,是天涯海角,有點蠻氣,有點可憐。而對於寧波人來說,這裏是大陸與海洋的交彙點,是海陸文化兼容的地方,一頭通向漫漫的內陸,另一頭通向浩瀚的大海,天高地闊。而這種外來的召喚,從唐時的“海外雜國,賈舶交至”,到明清以降,越來越強。尤其進入工商業唱主角的近代以後,寧波商人長袖揮舞,大顯身手,形成19世紀後期以來中國最著名的商幫,並與溫州商人、義烏商人等彙合成今天的浙商。浙商乃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商人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