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2)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父親決心要發展花木村,下來開始跑項目,跑資金。跑了多個行業,多個部門,都無效果。一次,他跑到民政局,準備硬著頭皮找時任民政局局長的堂兄周天時幫忙。趕巧明江市分管民政局的副市長程清在周天時那裏聽取彙報。我父親蹭了進去,立刻引起了程清的注意:“周支書,把您的想法說給我聽聽。”

“我村總麵積6000多畝,其中耕地麵積1200多畝,水麵400多畝,林地4400多畝,光林地就占出了大半,山多地少,地多田少,糧食問題怎麼都不能解決。要解決糧食問題,就得先解決經濟問題,要解決經濟問題,就得壯大村辦企業和集體經濟。我想利用我們的優勢,在山中植樹,在坡地種草,在庭院養花,形成花、果、林一條龍的特殊經濟帶,為城市輸氧造綠,為人們增色添香。”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我父親的大腦中浮出,並勾畫出一幅美好的前景。周天時想說不敢說,周地利敢說不會說的話,通過他的胸膛往外迸了出來:“我想我們的天空不但需要城市,還需要農村;不但需要廠礦,還需要森林;大地是天空的床,人類的母親,需要你們支持和反哺啊!我們的大地不但要創造物質文明,還要創造精神文明;不但要生產糧食和棉油,還要生產氧氣、鮮花、藝術和愛情……”

“農村五股風,打掉浮誇共產風;農村兩大害,人民公社學大寨。使我們深受其害,我支持您!”程清說完,三雙大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就這樣,我父親得到了程清和周天時所在農村建設工作組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被列為全市十大農村建設示範點。1990年程清調往中紀委工作,走時還放心不下花木村建設,緊緊地拉著父親的手,一個勁地叮囑說:“相信您所想的路,是大家所想的路;所走的路,是大家所走的路。這裏就拜托給您了,您一定要把它守護好,建設好,發展好,使它成為咱老百姓的致富路,各級黨委政府的放心路。”

曆經十餘年,花木村充分發揮城郊地域優勢,積極壯大集體經濟,興辦村辦企業1家,民營企業3家,花木種植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從業農戶達95%,種植麵積達3750畝,經營品種達200多個,注冊園林公司5家,花木產值占全村農戶經濟收入的95%左右,是湘西北最大的花卉基地,被譽為“全國花木之鄉”。花木村遠近聞名,連我老家都有人要求遷到這裏,說一些將我父親從村裏趕走是一個失誤之類的話,被我父親以“集體研究,擬審待遷”為由搪塞了回去。我父親不圖名、不圖利,骨頭硬朗,雖然花木村在他的努力下富裕了起來,但他仍然堅持一邊在花木村工作,一邊在幸福裏村吃住,這樣幸福裏村的人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1995年,我探家來到父親所在的花木村,望著漫山遍野的錦樹繁花,雲鶴白鷺,感覺置身綠的海洋。在一所小學,我見到了一位教孩子語文的姑娘,站在窗外聽她講了一會兒課,看著粉筆灰像燈光一樣地落到她的發夾上,隔老遠我像嗅著糊椒粉不禁打了一個噴嚏,她凝目一望,四目交彙間,就在各自的心裏一下子找回了兒時那種“玩家家”的溫暖的感覺。隨後,她布置學生們開始自習,便飛快地走到我的跟前,對我說,“我看了你登在報刊上的一篇關於你父親的文章,看了以後真感人!”

我和她來到一處農家橘園,4月天,柑橘花開得很濃烈,氣味芳香,好像她唇邊散發出的溫膩的薄荷的味道。

我們走向橘園深處,她眼中蕩漾的柔情讓人無法抗拒。我好象一隻口渴的烏鴉,在她的身上到處找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