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的縣令眼見大勢所趨,便也想歸順陳勝,但又怕壓不服其他人,於是與他屬下的兩個小吏曹參、蕭何商量,決定請回在沛縣很有壓蓖望的劉邦,就不怕其他人不服從了。
劉邦得信,帶著一百多人的隊伍,回到沛縣。剛近城門,沛縣縣令在城頭上看到劉邦隊伍人數不少,實力不小,恐怕他今後不服從指揮,立即變了卦,下令關上城門,不讓劉邦進城,還準備把蕭何、曹參殺掉。蕭、曹二人見勢不妙,立即買通守城士兵,翻過城牆,逃到劉邦那裏,詳細講述了實際情況。
劉邦聽後大怒,便寫了一封信,用箭射進城裏,號召大家殺死縣令,共同抗秦,舉行起義。
城裏的百姓見了信,果然設法殺了縣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進城,並一致推選劉邦做縣令。
劉邦推辭說:“現在天下大亂,各地紛紛起義反秦。情況危急,如果將領選擇不當,一旦失敗了,大家的人頭就要落地。肝、腦、鮮血就會沾滿一地。我不是怕死,而是能力不夠。希望大家推選更合適的人員吧!"’
雖然劉邦一再推辭,但由於他很有威信,大家還是推選他做了縣令,尊稱他為沛公。
後來,劉邦率軍轉戰南北,和項羽的起義軍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一諾千金
[釋義]諾:諾言,許諾。一句諾言有千金的份量。形容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攣布列傳》
[同義]言而有信 言無二諾
[反義]出爾反爾 背信棄義
[例句]他說話算數,一諾千金,隻要他答應的事,就肯定能辦到。
[故事]秦末,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為人正直豪爽,講義氣有信用,結交了許多的朋友。季布最注重講求信義,凡是允諾別人的事,決不食言。因此,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人們紛紛傳頌:“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後來,季布加入了項羽的隊伍,很受項羽重用。季布多次率軍與劉邦作戰,使劉邦受到很大挫折,劉邦很痛恨他。所以,劉邦剛一打敗項羽,便出賞金捉拿季布。
各地的百姓都很崇拜季布,就想方設法掩護他。有一回,季布被轉送到魯地的朱家,主人留季布在家,自己去請朋友到劉邦那裏為季布說情。他對朋友說:“季布當年保項羽攻打皇上,隻是各為其主。如今皇帝剛得天下,就捉拿季布這樣一個在百姓心中名望極高的人,這不等於要把他逼到皇上的對立麵去,對皇上不利嗎?”朋友認為很有道理,就到劉邦麵前為季布求情。劉邦赦免了季布,還給他了一個官職。到了考惠帝時,季布成為了漢朝有名的大臣。
那時候,楚地還有一個叫曹丘生的人,喜歡巴結權貴。他看到季布位高權重,就想方設法巴結他。有一次,他托人寫信把自己引薦給季布,季布見信後沒有理睬他,曹丘生卻毫不在意,竟然親自找到季布門上。他的口才很好,見了季布禮節也很周到,還用不卑不亢的態度對季布說:“我們都是楚地人,是老鄉啊!那句‘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就是咱們楚人傳揚出去的,我也為您傳揚過呢!您對我不理不睬,又是為什麼呢?”季布聽後,立刻改變了態度,熱情地招待他,臨走還送給他一份厚禮。
成語“一諾千金”便是從那句“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演化而來。
一意孤行
[釋義]獨自行事。原意是謝絕他人的請托,按照自己的意見執法。後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固執地按自己的主張辦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同義]固執己見 孤行己見
[反義]集思廣益 從善如流
[例句]他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認識去辦事,結果鑄成大錯,使公司蒙受巨大損失。
[故事]漢景帝時期,有兩位名臣趙禹、張湯。他倆先後被景帝封為太中大夫,並負責製定朝廷的各項條令法規,深受漢景帝的器重信賴。
趙禹為人耿直,為官清正廉潔,嚴於自律,一心為公,嚴格照章辦事,從不以權謀私。他曾為自己約法三章:一、遣散家中的門客,不再用碌碌無為的人;二、斷絕了與親朋好友的來往,這樣可以不受他們人情的影響:三、拒不赴約,不與他們往來應酬。他“孤立行一意”,始終堅持按自己的想法意願做事,公正客觀地處理各種公務。張湯與趙禹截然相反,他為人奸猾,性情貪婪,巴結權貴,結交有用之人,從不考慮對方的人品善惡。張湯能言善辯,很得漢景帝的賞識,很快升為禦史大夫。
有一次,討論與匈奴和親的問題,博士狄山認為應與匈奴和親。張湯怒斥狄山是迂腐之人,簡直愚昧到了極點!
狄山反唇相譏:“我是愚忠,你是詐忠。我看你是一位狡詐的小人。”
皇帝袒護張湯,責問狄山:“你能守住一個郡麼?”
狄山說:“臣不能”
“你能守住一個縣嗎?”
“臣也不能”
“你能守住一個要塞嗎?”
狄山隻好勉強表示能守住一寨。在前線作戰中,狄山為國戰死沙場。
張湯認為有皇帝的庇護,就為所欲為。皇帝這時也覺察到張湯的肆無忌憚,便派趙禹審問張湯。張湯自知罪惡深重,就拔劍自殺。
以德報怨
[釋義]用恩惠報答怨仇。指不僅不記前仇,反而給予恩惠。
[出處]漢·戴聖《禮記·表記》
[同義]寬宏大量
[反義]以怨報德 恩將仇報
[例句]西安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以德報怨,協同張學良、楊貢城將軍,釋放蔣介石,希望他以民族大義為重,共同抗日。
[故事]從前,戰國時期的魏國有一位縣令叫宋。他在魏楚邊境的一個小縣管轄那裏的事。
兩國交界處農業興盛,農民們主要以種瓜為生。這一年春天,人們又像往常一樣播下了瓜種。
天有不測風雲,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幹旱,受旱情的影響,瓜苗長得很慢。魏國的一些村民擔心這場旱情會影響收成,就自發地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裏挑水澆瓜。
日複一日地過去了,魏國村民的瓜地裏,瓜苗的長勢明顯好起來了,相比之下楚國村民的瓜苗就遜色得多了。
楚國村民看到魏國的瓜地裏的瓜越來越好,嫉妒之情湧上心頭。有人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地溜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裏踩死了很多瓜秧。
這件事後來被魏國的瓜農看到了,他們十分氣憤,紛紛來到縣令宋那裏訴說了這件事,請縣令給他們做主,並且還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