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
[釋義]衷:內心。說的話不是發自內心。指心口不一。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
[同義]心口不一口是心非
[反義]心口如一由衷之言
[例句]他勉強答應去辦這件事,但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言不由衷。
[故事]春秋初年,周朝天子名義上仍是統治者,但各路諸侯野心已顯露出來。鄭莊公雖然當時隻是周朝的卿士,卻執掌著朝廷的大權,也根本不把周平王放在眼裏。周平王很是不滿,便私自打算讓忌父替代鄭莊公來執掌朝政。不料,詔書還末頒布,就被鄭莊公得知。
鄭莊公十分不滿周平王的決定,便在背地裏議論:“如果我一旦下了台,他的王位也別想坐穩!”周平王聽了十分害怕,便趕緊召見鄭莊公,並向他解釋道:“我很信任你,從未想到讓虢公忌父掌管朝政。”為了取得鄭莊公的信任,他和鄭莊公約定互換人質,周平王的太子狐到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到周朝做人質。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孫子姬林繼承群位,史稱周桓王。周桓王也有讓虢公忌父掌管朝政之心。鄭莊公得知後,大發雷霆,準備給周桓王來個下馬威。他派大夫祭足帶領兵馬,去周朝的溫邑把供皇室的良麥全都搶收送回鄭國。到了秋天,鄭莊公仍不罷怖,又派祭足帶領兵馬到周朝的成周,把那裏的穀子也全都搶收,運回鄭國。周桓王無奈,隻得忍氣吞聲。由此,周朝和鄭國的矛盾日益公開化,矛盾也越來越深。
史書記下這件事,並發表評論道:“言不由衷,即使交換人質也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如果彼此之間能夠相互體諒,站在彼此角度考慮事情,再用禮儀加以約束,不用交換人質,又有誰能離間他們呢?”
偃旗息鼓
[釋義]偃:放倒;息:停止。原指放倒軍旗,停打軍鼓,不露目標。後來則用來比喻停止戰鬥或停止行動。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趙雲傳》
[同義]銷聲匿跡
[反義]大張旗鼓
[例句]自從他當上處長後,就偃旗息鼓,不再搞文學創作了。
[故事]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撮爭奪戰略要地漢中。蜀將黃忠在定軍山殺死了曹操的得力戰將夏侯淵。曹操得到消息,十分悲憤,立即率二十萬大軍前來進攻漢中,並派張郃搬運糧草屯在漢水北山的腳下。
劉備得知這一情報,就派黃忠和趙雲一起領兵去燒曹軍的糧草。黃忠和趙雲紮下營寨,約定第二天一早由黃忠領兵偷偷過去燒曹軍的糧草,並約好了回營的時間。
第二天不等天亮,黃忠就領兵偷偷來到北山腳下。黃忠正要放火燒糧,魏軍大將張郃帶兵趕到,雙方廝殺起來。曹軍人多,黃忠他們怎麼也脫不了身。到了約定時間,趙雲見黃忠還沒有回來,就帶了幾十名精兵前去接應。路上正好碰見曹操帶領大軍殺了過來。趙雲就同曹軍先鋒廝殺起來,曹軍越聚越多,趙雲等數十騎拚力抵抗,衝出曹軍包圍圈,退回自己營地。守營的將士見趙雲他們回來了,得知曹操領著大軍在後麵追擊,就要關上寨門死守。趙雲說:“不行,曹軍人太多,守是守不住的,我們不如用計嚇退他們。”
於是,趙雲命令把寨門打開,讓士兵們埋伏在壕溝裏,把旗幟全部放下,也不要擊戰鼓,自己則單槍匹馬,站在寨門口等著。
過了一會兒,曹軍趕到,曹撮見蜀營中毫無動靜,也看不到軍士,隻見趙雲單槍匹馬挺立營前,威風凜凜,毫無懼色。曹操害怕中了趙雲的埋伏,不敢貿然進兵,於是下令後撤。這時,趙雲一聲令下,埋伏在壕溝中的士兵們萬箭齊發,射死了不少曹兵。曹兵驚恐萬分,以為中了蜀軍的埋伏,也不知趙雲到底有多少兵馬,嚇得丟盔棄甲,爭相逃命,潰不成軍。曹軍自相踐踏,落水淹死的不計其數。趙雲和黃忠趁機追殺曹軍,終於占領了曹軍營寨,奪取了曹軍糧草,打了一場大勝仗。
業精於勤
[釋義]業:學業,業績。學業上的精深造詣在於平時的勤奮刻苦。
[出處]後晉·劉晌等《舊唐書-韓愈傳》
[同義]勤能補拙
[例句]業精於勤,他英語說得如此地道,全賴於他平時勤奮好學。
[故事]韓愈是我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韓愈也是一名官員。
韓愈做官時,正直仗義,敢於直言不諱。後來因為直言諫議而得罪杈臣和皇帝,被貶職到邊遠的地方去做小小的縣令,直到多年以後,才重返京城擔任國子監博士。
韓愈到任後,認真地教育他的學生。有一天,他給學生們上課,以自己切身經驗啟發學生們說:“你們現在還年輕,正是大好時光。學業的精深,取決於勤奮程度,遊鬧不學便會荒廢:事業的成功,在於獨立思考,隨波逐流就會失敗。這是多年我的體驗,這可以概括為‘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學生中有的大膽問道:“老師,您名滿天下,學業可算精深,但朝廷並沒有重用您,而且還把你貶到邊遠地方任官。你現在仍然過著清貧的日子,你的學問並沒有為你帶來市又勢和財富,那麼學與不學又有什麼區別呢?”
韓愈嚴肅地說:“你說得不對!做學問難道僅僅為了升官發財嗎?學問做得好,難道隻是為了讓自己及親人過上富足的生活嗎?古時司馬遷是個學問淵博的人,他受了酷刑,但仍然堅持寫完《史記》這部偉大的作品;屈原是個對國家大事能夠獨立思考的詩人,他遭奸臣誣陷,被流放外地,但是仍然心係楚國的命運。他們雖然身處逆境,但從末停止過學習和思考,這不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嗎?”
一敗塗地
[釋義]塗地:肝腦塗地的省略,形容慘敗。形容失敗得十分慘重。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市紀》
[同義]一敗如水 落花流水
[反義]大獲全勝 旗開得勝
[例句]敵軍雖然人數眾多,但還是被我軍打得一敗塗地,倉惶逃竄。
[故事]秦朝末年,沛縣的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服勞役的農工去驪山擴建秦始皇的陵墓,不米鬥走到半路上民工們接二連三地伺機逃走了。
劉邦心想,這下可糟了,自己肯定要被治死罪。心一橫,索性把剩下的人都放走,帶著十幾個不願走的,躲進芒碭山,聚集人馬,準備起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要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各地農民紛紛響應。